标题:《晋书》 列传第三十五 内容: 王导(子悦恬洽协劭荟洽子殉珉劭子谧)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 父裁,镇军司马。 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 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初袭祖爵即丘子。 司空刘实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 后参东海王越军事。 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 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 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 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 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 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 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 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乂。 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 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 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 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 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 帝尝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 ”对曰:“昔秦为无道,百姓厌乱,巨猾陵暴,人怀汉德,革命反正,易以为功。 自魏氏以来,迄于太康之际,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迟,不遵法度,群公卿士,皆餍于安息,遂使人乘衅,有亏至道。 然否终斯泰,天道之常。 大王方立命世之勋,一匡九合,管仲、乐毅,于是乎在,岂区区国臣所可拟议! 愿深弘神虑,广择良能。 顾荣、贺循、纪赡、周皆南土之秀,愿尽优礼,则天下安矣。 ”帝纳焉。 永嘉末,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 导上笺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过亭侯。 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 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乎! 今者临郡,不问贤愚豪贱,皆加重号,辄有鼓盖,动见相准。 时有不得者,或为耻辱。 天官混杂,朝望颓毁。 导忝荷重任,不能崇浚山海,而开导乱源,饕窃名位,取紊彝典,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 庶令雅俗区别,群望无惑。 ”帝下令曰:“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 而更约己冲心,进思尽诚,以身率众,宜顺其雅志,式允开塞之机。 ”拜宁远将军,寻加振威将军。 愍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 晋国既建,以导为丞相军谘祭酒。 桓彝初过江,见朝廷微弱,谓周𫖮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将何以济! ”忧惧不乐。 往见导,极谈世事,还,谓𫖮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 周𫖮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皆相视流涕。 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众收泪而谢之。 俄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 导以敦统六州,固辞中外都督。 后坐事除节。 于时军旅不息,学校未修,导上书曰:夫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 庠序设,五教明,德礼洽通,彝伦攸叙,而有耻且格,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顺,而君臣之义固矣。 《易》所谓“正家而天下定”者也。 故圣王蒙以养正,少而教之,使化沾肌骨,习以成性,迁善远罪而不自知,行成德立,然后裁之以位。 虽王之世子,犹与国子齿,使知道而后贵。 其取才用士,咸先本之于学。 故《周礼》,卿大夫献贤能之书于王,王拜而受之,所以尊道而贵士也。 人知士之贵由道存,则退而修其身以及家,正其家以及乡,学于乡以登朝,反本复始,各求诸己,敦朴之业著,浮伪之竞息,教使然也。 故以之事君则忠,用之莅下则仁。 孟轲所谓“未有仁而遗其亲,义而后其君者也”。 自顷皇纲失统,颂声不兴,于今将二纪矣。 《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而况如此之久乎! 先进忘揖让之容,后生惟金鼓是闻,干戈日寻,俎豆不设,先王之道弥远,华伪之俗遂滋,非所以端本靖末之谓也。 殿下以命世之资,属阳九之运,礼乐征伐,翼成中兴。 诚宜经纶稽古,建明学业,以训后生,渐之教义,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俎豆之仪幽而更彰。 方今戎虏扇炽,国耻未雪,忠臣义夫所以扼腕拊心。 苟礼仪胶固,淳风渐著,则化之所感者深而德之所被者大。 使帝典阙而复补,皇纲弛而更张,兽心革面,饕餮检情,揖让而服四夷,缓带而天下从。 得乎其道,岂难也哉! 故有虞舞干戚而化三苗,鲁僖作泮宫而服淮夷。 桓文之霸,皆先教而后战。 今若聿遵前典,兴复道教,择朝之子弟并入于学,选明博修礼之士而为之师,化成俗定,莫尚于斯。 帝甚纳之。 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 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 ”帝乃止。 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以讨华轶功,封武冈侯。 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领中书监。 会太山太守徐龛反,帝访可以镇抚河南者,导举太子左卫率羊鉴。 既而鉴败,抵罪。 导上疏曰:“徐龛叛戾,久稽天诛,臣创议征讨,调举羊鉴。 鉴暗懦覆师,有司极法。 圣恩降天地之施,全其首领。 然臣受重任,总录机衡,使三军挫衄,臣之责也。 乞自贬黜,以穆朝伦。 ”诏不许。 寻代贺循领太子太傅。 时中兴草创,未置史官,导始启立,于是典籍颇具。 时孝怀太子为胡所害,始奉讳,有司奏天子三朝举哀,群臣一哭而已。 导以为皇太子副贰宸极,普天有情,宜同三朝之哀。 从之。 及刘隗用事,导渐见疏远,任真推分,澹如也。 有识咸称导善处兴废焉。 王敦之反也,刘隗劝帝悉诛王氏,论者为之危心。 导率群从昆弟子侄二十余人,每旦诣台待罪。 帝以导忠节有素,特还朝服,召见之。 导稽首谢曰:“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 ”帝跣而执之曰:“茂弘,方托百里之命于卿,是何言邪! ”乃诏曰:“导以大义灭亲,可以吾为安东时节假之。 ”及敦得志,加导守尚书令。 初,西都覆没,海内思主,群臣及四方并劝进于帝。 时王氏强盛,有专天下之心,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 及此役也,敦谓导曰:“不从吾言,几致覆族。 ”导犹执正议,敦无以能夺。 自汉魏已来,赐谥多由封爵,虽位通德重,先无爵者,例不加谥。 导乃上疏,称“武官有爵必谥,卿校常伯无爵不谥,甚失制度之本意也”。 从之。 自后公卿无爵而谥,导所议也。 初,帝爱琅邪王裒,将有夺嫡之议,以问导。 导曰:“夫立子以长,且绍又贤,不宜改革。 ”帝犹疑之。 导日夕陈谏,故太子卒定。 及明帝即位,导受遗诏辅政,解扬州,迁司徒,一依陈群辅魏故事。 王敦又举兵内向。 时敦始寝疾,导便率子弟发哀,众闻,谓敦死,咸有奋志。 及帝伐敦,假导节,都督诸军,领扬州刺史。 敦平,进封始兴郡公,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司徒如故,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固让。 帝崩,导复与庾亮等同受遗诏,共辅幼主,是为成帝。 加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 及石勒侵阜陵,诏加导大司马、假黄钺,出讨之。 军次江宁,帝亲饯于郊。 俄而贼退,解大司马。 庾亮将征苏峻,访之于导。 导曰:“峻猜阻,必不奉诏。 且山薮藏疾,宜包容之。 ”固争不从,亮遂召峻。 既而难作,六军败绩,导入宫侍帝。 峻以导德望,不敢加害,犹以本官居己之右。 峻又逼乘舆幸石头,导争之不得。 峻日来帝前肆丑言,导深惧有不测之祸。 时路永、匡术、贾宁并说峻,令杀导,尽诛大臣,更树腹心。 峻敬导,不纳,故永等贰于峻。 导使参军袁耽潜讽诱永等,谋奉帝出奔义军。 而峻衙御甚严,事遂不果。 导乃携二子随永奔于白石。 及贼平,宗庙宫室并为灰烬,温峤议迁都豫章,三吴之豪请都会稽,二论纷纭,未有所适。 导曰:“建康,古之金陵,旧为帝里,又孙仲谋、刘玄德俱言王者之宅。 古之帝王不必以丰俭移都,苟弘卫文大帛之冠,则无往不可。 若不绩其麻,则乐土为虚矣。 且北寇游魂,伺我之隙,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求之望实,惧非良计。 今特宜镇之以静,群情自安。 ”由是峤等谋并不行。 导善于因事,虽无日用之益,而岁计有余。 时帑藏空竭,库中惟有练数千端,鬻之不售,而国用不给。 导患之,乃与朝贤俱制练布单衣,于是士人翕然竞服之,练遂踊贵。 乃令主者出卖,端至一金。 其为时所慕如此  六年冬,烝,诏归胙于导,曰:“无下拜。 ”导辞疾不敢当。 初,帝幼冲,见导,每拜。 又尝与导书手诏,则云“惶恐言”,中书作诏,则曰“敬问”,于是以为定制。 自后元正,导入,帝犹为之兴焉。 时大旱,导上疏逊位。 诏曰:“夫圣王御世,动合至道,运无不周,故能人伦攸叙,万物获宜。 朕荷祖宗之重,托于王公之上,不能仰陶玄风,俯洽宇宙,亢阳逾时,兆庶胥怨,邦之不臧,惟予一人。 公体道明哲,弘犹深远,勋格四海,翼亮三世,国典之不坠,实仲山甫补之。 而猥崇谦光,引咎克让,元道之愆,寄责宰辅,只增其阙。 博综万机,不可一日有旷。 公宜遗履谦之近节,遵经国之远略。 门下速遣侍中以下敦喻。 ”导固让。 诏累逼之,然后视事。 导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 帝知之,给布万匹,以供私费。 导有羸疾,不堪朝会,帝幸其府,纵酒作乐,后令舆车入殿,其见敬如此。 石季龙掠骑至历阳,导请出讨之。 加大司马、假黄钺、中外诸军事,置左右长史、司马,给布万匹。 俄而贼退,解大司马,复转中外大都督,进位太傅,又拜丞相,依汉制罢司徒官以并之。 册曰:“朕夙罹不造,肆陟帝位,未堪多难,祸乱旁兴。 公文贯九功,武经七德,外缉四海,内齐八政,天地以平,人神以和,业同伊尹,道隆姬旦。 仰思唐虞,登庸隽乂,申命群官,允厘庶绩。 朕思凭高谟,弘济远献,维稽古建尔于上公,永为晋辅。 往践厥职,敬敷道训,以亮天工。 不亦休哉! 公其戒之! ”是岁,妻曹氏卒,赠金章紫绶。 初,曹氏性妒,导甚惮之,乃密营别馆,以处众妾。 曹氏知,将往焉。 导恐妾被辱,遽令命驾,犹恐迟之,以所执麈尾柄驱牛而进。 司徒蔡谟闻之,戏导曰:“朝廷欲加公九锡。 ”导弗之觉,但谦退而已。 谟曰:“不闻余物,惟有短辕犊车,长柄麈尾。 ”导大怒,谓人曰:“吾往与群贤共游洛中,何曾闻有蔡克儿也。 ”于时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镇于外。 南蛮校尉陶称间说亮当举兵内向,或劝导密为之防。 导曰:“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则如君言,元规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复何惧哉! ”又与称书,以为庾公帝之元舅,宜善事之。 于是谗间遂息。 时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 导内不能平,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曰:“元规尘污人。 ”自汉魏以来,群臣不拜山陵。 导以元帝睠同布衣,匪惟君臣而已,每一崇进,皆就拜,不胜哀戚。 由是诏百官拜陵,自导始也。 咸康五年薨,时年六十四。 帝举哀于朝堂三日,遣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赗襚之礼,一依汉博陆侯及安平献王故事。 及葬,给九游辒辌车、黄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武贲班剑百人,中兴名臣莫与为比。 册曰:“盖高位以酬明德,厚爵以答懋勋;至乎阖棺标迹,莫尚号谥,风流百代,于是乎在。 惟公迈达冲虚,玄鉴劭邈;夷淡以约其心,体仁以流其惠;栖迟务外,则名隽中夏,应期濯缨,则潜算独运。 昔我中宗、肃祖之基中兴也,下帷委诚而策定江左,拱己宅心而庶绩咸熙。 故能威之所振,寇虐改心,化之所鼓,梼杌易质;调阴阳之和,通彝伦之纪,辽陇承风,丹穴景附。 隆高世之功,复宣武之绩,旧物不失,公协其猷。 若乃荷负顾命,保朕冲人,遭遇艰圮,夷险委顺;拯其沦坠而济之以道,扶其颓倾而弘之以仁,经纬三朝而蕴道弥旷。 方赖高谟,以穆四海,昊天不吊,奄忽薨殂,朕用震恸于心。 虽有殷之殒保衡,有周之丧二南,曷谕兹怀! 今遣使持节、谒者仆射任瞻锡谥曰文献,祠以太牢。 魂而有灵,嘉兹荣宠! ”二弟:颖、敞,少与导俱知名,时人以颖方温太真,以敞比邓伯道,并早卒。 导六子:悦、恬、洽、协、邵、荟。 悦字长豫,弱冠有高名,事亲色养,导甚爱之。 导尝共悦奕棋,争道,导笑曰:“相与有瓜葛,那得为尔邪! ”导性俭节,帐下甘果烂败,令弃之,云:“勿使大郎知。 ”悦少侍讲东宫,历吴王友、中书侍郎,先导卒,谥贞世子。 先是,导梦人以百万钱买悦,潜为祈祷者备矣。 寻掘地,得钱百万,意甚恶之,一皆藏闭。 及悦疾笃,导忧念特至,不食积日。 忽见一人形状甚伟,被甲持刀,导问:“君是何人? ”曰:“仆是蒋侯也。 公儿不佳,欲为请命,故来耳。 公勿复忧。 ”因求食,遂啖数升。 食毕,勃然谓导曰:“中书患,非可救者。 ”言讫不见,悦亦殒绝。 悦与导语,恒以慎密为端。 导还台,及行,悦未尝不送至车后,又恒为母曹氏襞敛箱箧中物。 悦亡后,导还台,自悦常所送处哭至台门,其母长封作箧,不忍复开。 悦无子,以弟恬子琨为嗣,袭导爵丹阳尹,卒,赠太常。 子嘏嗣,尚鄱阳公主,历中领军、尚书。 卒,子恢嗣,义熙末,为游击将军。 恬字敬豫。 少好武,不为公门所重。 导见悦辄喜,见恬便有怒色。 州辟别驾,不行,袭爵即丘子。 性傲诞,不拘礼法。 谢万尝造恬,既坐,少顷,恬便入内。 万以为必厚待己,殊有喜色。 恬久之乃沐头散发而出,据胡床于庭中晒发,神气傲迈,竟无宾主之礼。 万怅然而归。 晚节更好士,多技艺,善奕棋,为中兴第一。 迁中书郎。 帝欲以为中书令,导固让,从之。 除后将军、魏郡太守,加给事中,领兵镇石头。 导薨,去官。 俄起为后将军,复镇石头。 转吴国、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 卒,赠中军将军,谥曰宪。 洽字敬和,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 弱冠,历散骑、中书郎、中军长史、司徒左长史、建武将军、吴郡内史。 征拜领军,寻加中书令,固让,表疏十上。 穆帝诏曰:“敬和清裁贵令,昔为中书郎,吾时尚小,数呼见,意甚亲之。 今所以用为令,既机任须才,且欲时时相见,共讲文章,待以友臣之义。 而累表固让,甚违本怀。 其催洽令拜。 ”苦让,遂不受。 升平二年卒于官,年三十六。 二子:珣、珉。 珣字元琳。 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 王掾当作黑头公。 皆未易才也。 ”珣转主簿。 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文武数万人,悉识其面。 从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琅邪王友、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 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 太傅安既与珣绝婚,又离珉妻,由是二族遂成仇衅。 时希安旨,乃出珣为豫章太守,不之官。 除散骑常侍,不拜。 迁秘书监。 安卒后,迁侍中,孝武深杖之。 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 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转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复领太子詹事。 时帝雅好典籍,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及王国宝自媚于会稽王道子,而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端右。 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迁珣尚书令。 王恭赴山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 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 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尤不济也。 ”恭乃止。 既而谓珣曰:“比来视君,一似胡广。 ”旬曰:“王陵廷争,陈平慎默,但问岁终何如耳。 ”恭寻起兵,国宝将杀珣等,仅而得免,语在国宝传。 二年,恭复举兵,假珣节,进卫将军、都督琅邪水陆军事。 事平,上所假节,加散骑常侍。 四年,以疾解职。 岁余,卒,时年五十二。 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 桓玄与会稽王道子书曰:“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 虽逼嫌谤,才用不尽;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 时事艰难,忽尔丧失,叹惧之深,岂但风流相悼而已! 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虽赖明公神鉴,亦识会居之故也。 卒以寿终,殆无所哀。 但情发去来,置之未易耳。 ”玄辅政,改赠司徒。 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献之,曰:“吾欲哭谢公。 ”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 ”于是直前哭之甚恸。 法护,珣小字也。 珣五子:弘、虞、柳、孺、昙首,宋世并有高名。 珉字季琰。 少有才艺,善行书,名出珣右。 时人为之语曰:“法护非不佳,僧弥难为兄。 ”僧弥,珉小字也。 时有外国沙门,名提婆,妙解法理,为珣兄弟讲《毗昙经》。 珉时尚幼,讲未半,便云已解,即于别室与沙门法纲等数人自讲。 法纲叹曰:“大义皆是,但小未精耳。 ”辟州主簿,举秀才,不行。 后历著作、散骑郎、国子博士、黄门侍郎、侍中,代王献之为长兼中书令。 二人素齐名,世谓献之为“大令”,珉为“小令”。 太元十三年卒,时年三十八,追赠太常。 二子:朗、练。 义熙中,并历侍中。 协字敬祖,元帝抚军参军,袭爵武冈侯,早卒,无子,以弟劭子谧为嗣。 谧字稚远。 少有美誉,与谯国桓胤、太原王绥齐名。 拜秘书郎,袭父爵,迁秘书丞,历中军长史、黄门郎、侍中。 及桓玄举兵,诏谧衔命诣玄,玄深敬昵焉。 拜建威将军、吴国内史,未至郡,玄以为中书令、领军将军、吏部尚书,迁中书监,加散骑常侍,领司徒。 及玄将篡,以谧兼太保,奉玺册诣玄。 玄篡,封武昌县开国公,加班剑二十人。 初,刘裕为布衣,众未之识也,惟谧独奇贵之,尝谓裕曰:“卿当为一代英雄。 ”及裕破恒玄,谧以本官加侍中,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 谧既受宠桓氏,常不自安。 护军将军刘毅尝问谧曰:“玺绶何在? ”谧益惧。 会王绥以桓氏甥自疑,谋反,父子兄弟皆伏诛。 谧从弟谌,少骁果轻侠,欲诱谧还吴,起兵为乱,乃说谧曰:“王绥无罪,而义旗诛之,是除时望也。 兄少立名誉,加位地如此,欲不危,得乎! ”谧惧而出奔。 刘裕笺诣大将军、武陵王遵,遣人追蹑,谧既还,委任如先,加谧班剑二十人。 义熙三年卒,时年四十八。 追赠侍中、司徒,谥曰文恭。 三子:瓘、球、琇。 入宋,皆至大官。 劭字敬伦,历东阳太守、吏部郎、司徒左长史、丹阳尹。 劭美姿容,有风操,虽家人近习,未尝见其坠替之容。 桓温甚器之。 迁吏部尚书、尚书仆射,领中领军,出为建威将军、吴国内史。 卒,赠车骑将军,谥曰简。 三子:穆、默、恢。 穆,临海太守。 默,吴国内史,加二千石。 恢,右卫将军。 穆三子:简、智、超。 默二子:鉴、惠。 义熙中,并历显职。 荟字敬文。 恬虚守靖,不竞荣利,少历清官,除吏部郎、侍中、建威将军、吴国内史。 时年饥粟贵,人多饿死,荟以私米作𫗴粥,以饴饿者,所济活甚众。 征补中领军,不拜。 徙尚书,领中护军,复为征虏将军、吴国内史。 顷之,桓冲表请荟为江州刺史,固辞不拜。 转督浙江东五郡、左将军、会稽内史,进号镇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卒于官,赠卫将军。 子廞,历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 以母丧,居于吴。 王恭举兵,假廞建武将军、吴国内史,令起军,助为声援。 廞即墨绖合众,诛杀异己,仍遣前吴国内史虞啸父等入吴兴、义兴聚兵,轻侠赴者万计。 廞自谓义兵一动,势必未宁,可乘间而取富贵。 而曾不旬日,国宝赐死,恭罢兵符,廞去职。 廞大怒,回众讨恭。 恭遣司马刘牢之距战于曲阿,廞众溃奔走,遂不知所在。 长子泰为恭所杀,少子华以不知廞存亡,忧毁布衣蔬食。 后从兄谧言其死所,华始发丧,入仕。 初,导渡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曰:“吉,无不利。 淮水绝,王氏灭。 ”其后子孙繁衍,竟如璞言。 史臣曰: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帝王兴运,必俟股肱之力。 轩辕,圣人也,杖师臣而授图;商汤,哲后也,托负鼎而成业。 自斯已降,罔不由之。 原夫典午发踪,本于陵寡,金行抚运,无德在时。 九土未宅其心,四夷已承其弊。 既而中原荡覆,江左嗣兴,兆著玄石之图,乖少康之祀夏;时无思晋之士,异文叔之兴刘;辅佐中宗,艰哉甚矣! 茂弘策名枝屏,叶情交好,负其才智,恃彼江湖,思建克复之功,用成翌宣之道。 于是王敦内侮,凭天邑而狼顾;苏峻连兵,指宸居而隼击。 实赖元宰,固怀匪石之心;潜运忠谟,竟翦吞沙之寇。 乃诚贯日,主垂饵以终全;贞志陵霜,国缀旒而不灭。 观其开设学校,存乎沸鼎之中,爰立章程,在乎栉风之际;虽则世道多故,而规模弘远矣。 比夫萧曹弼汉,六合为家;奭望匡周,万方同轨,功未半古,不足为俦。 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 提挈三世,终始一心,称为“仲父”,盖其宜矣。 恬珣踵德,副吕虔之赠刀;谧乃聩声,惭刘毅之征玺。 语曰:“深山大泽,有龙有蛇。 ”实斯之谓也。 赞曰:虎啸猋驰,龙升云映。 武冈矫矫,匡时辑政。 懿绩克宣,忠规靡竞。 契叶三主,荣逾九命。 贻刀表祥,巫水流庆。 赫矣门族,重光斯盛。 发布时间:2024-10-12 10:13:17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ji/100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