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魏书》 列传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龙 韩延之 袁式 内容: 刁雍,字淑和,勃海饶安人也。 高祖攸,晋御史中丞。 曾祖协,从司马叡渡江,居于京口,位至尚书令。 父畅,司马德宗右卫将军。 初,畅兄逵以刘裕轻狡薄行,负社钱三万,违时不还,执而征焉。 及裕诛桓玄,以嫌故先诛刁氏。 雍为畅故吏所匿,奔姚兴豫州牧姚绍于洛阳,后至长安。 雍博览书传,姚兴以雍为太子中庶子。 泰常二年,姚泓灭,与司马休之等归国。 上表陈诚,于南境自效。 太宗许之,假雍建义将军。 雍遂于河济之间招集流散,得五千余人,南阻大□,扰动徐兖,建牙誓众,传檄边境。 刘裕遣将李嵩等讨雍,雍斩之于蒙山。 于是众至二万,进屯固山。 七年三月,雍从弟弥亦率众入京口,规共讨裕。 裕遣兵破之。 六月,雍又侵裕青州,雍败,乃收散卒保于马耳山。 又为裕青州军所逼,遂入大乡山。 八年,太宗南幸邺,朝于行观。 问:“先闻卿家缚刘裕,于卿亲疏? ”雍曰:是臣伯父。 ”太宗笑曰:“刘裕父子当应惮卿。 ”又谓之曰:“朕先遣叔孙建等攻青州,民尽藏避,城犹未下。 彼既素惮卿威,士民又相信服,今欲遣卿助建等,卿宜勉之。 ”于是假雍镇东将军、青州刺史、东光侯,给五万骑,使别立义军。 建先攻东阳,雍至,招集义众,得五千人。 遣抚慰郡县,土人尽下,送租供军。 是时攻东阳,平其北城三十许步。 刘义符青州刺史竺夔于城内凿地道,南下入渑水涧,以为退路。 雍谓建曰:“此城已平,宜时入取。 不者走尽。 ”建惧伤兵士,难之。 雍曰:“若惧伤官兵者,雍今请将义兵先入。 ”建不听。 夔欲东走,会义符遣其将檀道济等救青州。 雍谓建曰:“贼畏官军突骑,以锁连车为函阵。 大岘已南,处处狭隘,不得方轨。 雍求将义兵五千,要险破之。 ”建不听,曰:“兵人不宜水土,疫病过半。 若相持不休,兵自死尽,何须复战? 今不损大军,安全而返,计之上也。 ”建乃引还。 雍遂镇尹卯自固。 又诏令南入,以乱贼境。 雍攻克项城。 会有敕追令随机立效,雍于是招集谯、梁、彭、沛民五千余家,置二十七营,迁镇济阴。 延和二年,立徐州于外黄城,置谯、梁、彭、沛四郡九县,以雍为平南将军、徐州刺史,赐爵东安侯。 在镇七年,太延四年,征还京师,频岁为边民所请。 世祖嘉之,真君二年复授使持节、侍中、都督扬豫兖徐四州诸军事、征南将军、徐豫二州刺史。 三年,刘义隆将裴方明寇陷仇池,诏雍与建兴公古弼等十余将讨平之。 五年,以本将军为薄骨律镇将。 至镇,表曰:臣蒙宠出镇,奉辞西籓,总统诸军,户口殷广。 又总勒戎马,以防不虞,督课诸屯,以为储积。 夙夜惟忧,不遑宁处。 以今年四月末到镇,时以夏中,不及东作。 念彼农夫,虽复布野,官渠乏水,不得广殖。 乘前以来,功不充课,兵人口累,率皆饥俭。 略加检行,知此土稼穑艰难。 夫欲育民丰国,事须大田。 此土乏雨,正以引河为用。 观旧渠堰,乃是上古所制,非近代也。 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南北二十六里,东西四十五里,凿以通河,似禹旧迹。 其两岸作溉田大渠,广十余步,山南引水入此渠中。 计昔为之,高于水不过一丈。 河水激急,沙土漂流,今日此渠高于河水二丈三尺。 又河水浸射,往往崩颓。 渠溉高悬,水不得上。 虽复诸处按旧引水,水亦难求。 今艾山北,河中有洲渚,水分为二。 西河狭小,水广百四十步。 臣今求入来年正月,于河西高渠之北八里,分河之下五里,平地凿渠,广十五步,深五尺,筑其两岸,令高一丈。 北行四十里,还入古高渠,即循高渠而北,复八十里,合百二十里,大有良田。 计用四千人,四十日功,渠得成讫。 所欲凿新渠口,河下五尺,水不得入。 今求从小河东南岸斜断到西北岸,计长二百七十步,广十步,高二丈,绝断小河。 二十日功,计得成毕,合计用功六十日。 小河之水,尽入新渠,水则充足,溉官私田四万余顷。 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 官课常充,民亦丰赡。 诏曰:“卿忧国爱民,知欲更引河水,劝课大田。 宜便兴立,以克就为功,何必限其日数也。 有可以便国利民者,动静以闻。 ”  七年,雍表曰:“奉诏高平、安定、统万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乘,运屯谷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 臣镇去沃野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来往,犹以为难。 设令载谷,不过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滞陷。 又谷在河西,转至沃野,越度大河,计车五千乘,运十万斛,百余日乃得一返,大废生民耕垦之业。 车牛艰阻,难可全至,一岁不过二运,五十万斛乃经三年。 臣前被诏,有可以便国利民者动静以闻。 臣闻郑、白之渠,远引淮海之栗,溯流数千,周年乃得一至,犹称国有储粮,民用安乐。 今求于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船胜谷二千斛。 一舫十人,计须千人。 臣镇内之兵,率皆习水。 一运二十万斛。 方舟顺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牵上,十日还到,合六十日得一返。 从三月至九月三返,运送六十万斛。 计用人功,轻于车运十倍有余,不费牛力,又不废田。 ”诏曰:“知欲造船运谷,一冬即成,大省民力,既不费牛,又不废田,甚善。 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 今别下统万镇出兵以供运谷,卿镇可出百兵为船工,岂可专废千人? 虽遣船匠,犹须卿指授,未可专主也。 诸有益国利民如此者,续复以闻。 ”九年,雍表曰:“臣闻安不妄乱,先圣之政也。 况绥服之外,带接边城,防守不备,无以御敌者也。 臣镇所绾河西,爰在边表,常惧不虞。 平地积谷,实难守获。 兵人散居,无以依恃。 脱有妖奸,必致狼狈。 虽欲自固,无以得全。 今求造城储谷,置兵备守。 镇自建立,更不烦官。 又于三时之隙,不令废农。 一岁,二岁不讫,三岁必成。 立城之年,必在水陆之次。 大小高下。 量力取办。 ”诏许之。 至十年三月,城汔。 诏曰:“卿深思远虑,忧勤尽思,知城已周讫,边境无不虞之忧,千载有永安之固,朕甚嘉焉。 即名此城为刁公城,以旌尔功也。 ”兴光二年,诏雍还都,拜特进,将军如故。 和平六年,表曰:臣闻有国有家者,莫不礼乐为先。 故《乐记》云:礼所以制外,乐所以修内。 和气中释,恭敬温文。 是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易俗移风,莫善于乐。 且于一民一俗,尚须崇而用之,况统御八方,陶钧六合者哉? 故帝尧修五礼以明典章,作《咸池》以谐万类;显皇轨于云岱,扬鸿化于介丘。 令木石革心,鸟兽率舞。 包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 夫感天动神,莫近于礼乐。 故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和,故百物阜生;节,故报天祭地。 礼行于郊。 则上下和肃。 肃者,礼之情;和者,乐之致。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违。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欤? 唯圣人知礼乐之不可以已,故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 所以承天之道,治人之情。 故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 虞夏殷周,易代而起。 及周之末,王政陵迟。 仲尼伤礼乐之崩亡,痛文武之将坠,自卫返鲁,各得其中。 逮乎秦皇,剪弃道术,灰灭典籍,坑烬儒士,盲天下之目,绝象魏之章,《箫韶》来仪,不可复矣。 赖大漠之兴,改正朔,易服色,协音乐,制礼仪,正声古礼,粗欲周备。 至于孝章,每以三代损益,优劣殊轨,叹其薄德,无以易民视听。 博士曹褒睹诏也,知上有制作之意,乃上疏求定诸仪,以为汉礼。 终于休废,寝而不行。 及魏晋之日,修而不备。 伏惟陛下无为以恭已,使贤以御世,方鸣和鸾以陟岱宗,陪群后以升中岳,而三礼缺于唐辰,象舞替于周日。 夫君举必书,古之典也。 柴望之礼,帝王盛事。 臣今以为有其时而无其礼,有其德而无其乐。 史阙封石之文,工绝清颂之飨,良由礼乐不兴,王政有阙所致也。 臣闻乐由礼,所以象德;礼由乐,所以防淫。 五帝殊时不相沿,三王异世不相袭。 事与时并,名与功偕故也。 臣识昧儒先,管窥不远,谓宜修礼正乐,以光大圣之治。 诏令公卿集议,会高宗崩,遂寝。 皇兴中,雍与陇西王源贺及中书监高允等并以耆年特见优礼,锡雍几杖,剑履处殿,月致珍羞焉。 雍性宽柔,好尚文典,手不释书,明敏多智。 凡所为诗赋颂论并杂文,百有余篇。 又泛施爱士,怡静寡欲。 笃信佛道,著教诫二十余篇,以训导子孙。 太和八年冬卒,年九十五。 赐命服一袭,赗帛五百匹,赠仪同三司、冀州刺史、将军如故,谥曰简。 雍长子纂,字奉宗。 中书侍郎。 早卒。 纂弟遵,字奉国。 袭爵。 遵弟绍,字奉世。 武骑侍郎、汝阴王天赐凉州征西府司马。 绍弟献,字奉章。 秘书郎。 献弟融,字奉业。 汝阴太守。 融弟肃,字奉诚。 中书博士。 遵少不拘小节,长更修改。 太和中,例降为侯。 景明中,除相州魏郡太守。 还为太尉谘议参军。 年七十,志力不衰。 尝经笃疾,几死,见神明救免,言是福门之子,当享长年。 延昌三年,迁司农少卿。 寻拜龙骧将军、洛州刺史。 遵招诱有方,萧衍新化太守杜性,新化令杜龙振、平阳令杜台定等,率户三千据地内附。 熙平元年七月卒,年七十六。 赠平东将军、兖州刺史,谥曰惠侯。 有子十三人。 长子楷,字景伯。 州举秀才。 早卒。 子冲,字文助。 在《儒林传》。 楷弟尚,字景胜。 本州治中。 早卒。 尚弟整,字景智。 少有大度,颇涉书史。 郡功曹。 太和十五年,奉朝请。 高祖都洛,亲自临选,除司空法曹参军。 高祖南讨,以广阳王嘉镇荆州,整为嘉外兵参军事。 寻转太尉、咸阳王禧外兵参军。 景明中,除给事中,领本州中正。 寻除尚书左中兵郎中。 正始中,萧衍江州刺史王茂先来寇南境,平南将军杨大眼讨之,诏整持节为大眼军司,大破茂先,斩衍辅国将军王花等。 永平初,以军功除员外散骑常侍,仍除郎中。 延昌三年秋,世宗亲选百官于朝堂,拜右军将军,仍除郎中。 寻转骁骑将军。 未几,丁父忧。 相州刺史、中山王熙在邺起兵,将诛元叉等。 事败,传首京师,熙之亲故莫敢视。 整弟妇即熙姊,遂收其尸藏之,后乃还熙所亲。 叉闻而致憾,因以熙弟略南走萧衍,诬整将叛,送整与弟宣及子恭等幽系之。 赖御史王基、前军检事使魏子建理雪,获免。 后自征虏将军出除范阳太守。 时已兵乱,整郡获全。 去郡之后,寻被陷没。 灵太后反政,除安南将军、光禄大夫。 元略曾于整坐泣谓黄门王诵、尚书袁翻曰:“刁公收敛我家,卿等宜知。 ”整以母老,河北丧乱,时整族弟双为西兖州刺史,整遂携家依焉。 永安初,拜金紫光禄大夫。 二年,兼黄门。 元显入洛,用为沧州刺史。 庄帝还朝,坐免官。 后归乡里。 及庄帝杀尔朱荣,就除镇东将军、行沧州事。 普泰初,假征东将军、沧冀瀛三州刺史、大都督,将军如前。 寻加车骑将军、右光禄大夫。 逢本乡贼乱,奉母客于齐州。 加卫大将军。 天平四年,卒于邺。 赠司空公,谥曰文献。 整解音律,轻财好施,交结名胜,声酒自娱。 然贪而好色,为议者所贬。 初雍与从弟宝惠俱入国。 宝惠,字道明,太祖以为上客。 卒,有六子。 子连城,为冀州开府掾。 刁氏世有荣禄,而门风不甚修洁,为时所鄙。 雍族孙双,字子山。 高祖薮,晋齐郡太守。 薮因晋乱居青州之乐安。 父道履,皇兴初,除平原太守。 至双始还本乡。 双少好学,兼涉文史,雅为中山王英所知赏。 拜西河太守。 正光初,中山王熙之诛也,熙弟略投命于双,双护之周年。 时购略甚切。 略乃谓双曰:”我兄弟屠灭已尽,唯我一身漏刃相托。 卿虽厚恩,久见容蔽,但事留变生,终恐难保。 脱万一发觉,我死分也,无事相累卿。 若送吾出境,便是再生之惠,如其不尔,辄欲自裁。 ”双曰:“人生会有一死,死所难遇耳。 今遭知己,视死如归,愿不以为虑。 ”略后苦求南转,双乃遣从子昌送达江左。 灵太后返政,知略因双获免,征拜光禄大夫。 时略姊饶铵公主,刁宣妻也,频诉灵太后,乞征略还朝廷。 乃以徐州所获俘江革、祖恒二人易之。 以双与略有旧,乃令至境迎接略。 肃宗末,除西兖州刺史。 时贼盗蜂起,州人张桃弓等招聚亡命,公行劫掠。 双至境,先遣使谕桃弓,陈示祸福,桃弓即随使归罪,双舍而不问。 后有盗发之处,令桃弓追捕,咸悉擒获。 于是州境清肃。 庄帝初,行济州刺史,以功封曲城乡男。 出帝初,迁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兴和三年卒。 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齐州刺史,谥曰清穆。 王慧龙,自云太原晋阳人,司马德宗尚书仆射愉之孙,散骑侍郎缉之子也。 幼聪慧,愉以为诸孙之龙,故名焉。 初,刘裕微时,愉不为礼,及得志,愉合家见诛。 慧龙年十四,为沙门僧彬所匿。 百余日,将慧龙过江,为津人所疑,曰:“行意匆匆彷徨,得非王氏诸子乎? ”僧彬曰:“贫道从师有年,止西岸,今暂欲定省,还期无远,此随吾受业者,何至如君言。 ”既济,遂西上江陵,依叔祖忱故吏荆州前治中习辟疆。 时刺史魏咏之卒,辟疆与江陵令罗修、前别驾刘期公、土人王腾等谋举兵,推慧龙为盟主,克日袭州城。 而刘裕闻咏之卒,亦惧江陵有变,遣其弟道规为荆州,众遂不果。 罗修将慧龙,又与僧彬北诣襄阳。 司马德宗雍州刺史鲁宗之资给慧龙,送渡江,遂自虎牢奔于姚兴。 其自言也如此。 泰常二年,姚泓灭,慧龙归国。 太宗引见与言,慧龙请效力南讨。 言终,俯而流涕,天子为之动容。 谓曰:“朕方混一车书,席卷吴会,卿情计如此,岂不能相资以众乎? ”然亦未之用。 后拜洛城镇将,配兵三千人镇金墉。 既拜十余日,太宗崩。 世祖初即位,咸谓南人不宜委以师旅之任,遂停前授。 初,崔浩弟恬闻慧龙王氏子,以女妻之。 浩既婚姻,及见慧龙,曰:“信王家儿也。 ”王氏世齄鼻,江东谓之齄王。 慧龙鼻大,浩曰:“真贵种矣。 ”数向诸公称其美。 司徒长孙嵩闻之,不悦,言于世祖,以其叹服南人,则有讪鄙国化之意。 世祖怒,召浩责之。 浩免冠陈谢得释。 及鲁宗之子轨奔姚兴,后归国,云慧龙是王愉家竖僧彬所通生也。 浩虽闻之,以女之故,成赞其族。 慧龙由是不调。 久之,除乐安王范傅,领并荆扬三州大中正。 慧龙抗表,愿得南垂自效。 崔浩固言之,乃授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 及刘义隆荆州刺史谢晦起兵江陵,引慧龙为援。 慧龙督司马卢寿等一万人拔其思陵戍,进围项城。 晦败,乃班师。 后刘义隆将王玄谟寇滑台,诏假慧龙楚兵将军,与安颉等同讨之。 相持五十余日,诸将以贼盛莫敢先,慧龙设奇兵大破之。 世祖赐以剑马钱帛,授龙骧将军,赐爵长社侯,拜荥阳太守,仍领长史。 在任十年,农战并修,大著声绩。 招携边远,归附者万余家,号为善政。 其后,刘义隆将到彦之、檀道济等频顿淮颍,大相侵掠。 慧龙力战,屡摧其锋。 彦之与友人萧斌书曰:“鲁轨顽钝,马楚粗狂,亡人之中唯王慧龙及韩延之可为深惮。 不意儒生懦夫,乃令老子讶之。 ”刘义隆纵反间,云慧龙自以功高而位不至,欲引寇入边,因执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以叛。 世祖闻曰:“此必不然,是齐人忌乐毅耳。 ”乃赐慧龙玺书曰:“义隆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 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 ”刘义隆计既不行,复遣刺客吕玄伯,购慧龙首,二百户男、绢一千匹。 玄伯伪为反间来,求屏人有所论。 慧龙疑之,使人探其怀,有尺刀。 玄伯叩头请死。 慧龙曰:“各为其主也。 吾不忍害此人。 ”左右皆言义隆贼心未已,不杀玄伯,无以制将来。 慧龙曰:“死生有命彼亦安能害我? 且吾方以仁义为干卤,又何忧乎刺客? ”遂舍之。 时人服其宽恕。 慧龙自以遭难流离,常怀忧悴,乃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焉。 生一男一女,遂绝房室。 布衣蔬食,不参吉事。 举动必以礼。 太子少傅游雅言于朝曰:“慧龙,古之遗孝也。 ”撰帝王制度十八篇,号曰《国典》。 真君元年,拜使持节、宁南将军、虎牢镇都副将。 未至镇而卒。 临没,谓功曹郑晔曰:“吾羁旅南人,恩非旧结,蒙圣朝殊特之慈,得在疆场效命。 誓愿鞭尸吴市,戮坟江阴。 不谓婴此重疾,有心莫遂。 非唯仰愧国灵,实亦俯惭后土。 修短命也,夫复何言? 身殁后,乞葬河内州县之东乡,依古墓而不坟,足藏发齿而已。 庶魂而有知,犹希结草之报。 ”时制,南人入国者皆葬桑干。 晔等申遗意,诏许之。 赠安南将军、荆州刺史,谥穆侯。 吏人及将士共于墓所起佛寺,图慧龙及僧彬象赞之。 吕玄伯感全宥之恩,留守墓侧,终身不去。 子宝兴袭爵。 宝兴少孤,事母至孝。 尚书卢遐妻,崔浩女也。 初,宝兴母及遐妻俱孕,浩谓曰:“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 ”及婚,浩为撰仪,躬自监视。 谓诸客曰:“此家礼事,宜尽其美。 ”及浩被诛,卢遐后妻,宝兴从母也,缘坐没官。 宝兴亦逃辟,未几得出。 卢遐妻,时官赐度河镇高车滑骨。 宝兴尽卖货产,自出塞赎之以归。 州辟治中从事、别驾,举秀才,皆不就。 闭门不交人事。 袭爵长社侯、龙骧将军。 卒,子琼袭爵。 琼,字世珍。 高祖赐名焉。 太和九年,为典寺令。 十六年,降侯为伯。 高祖纳其长女为嫔,拜前军将军、并州大中正刺史。 有受纳之响,为中尉王显所劾,终得雪免。 神龟中,除左将军、兖州刺史。 去州归京,多年沉滞。 所居在司空刘腾宅西,腾虽势倾朝野,初不侯之。 腾既权重,吞并邻宅,增广旧居,唯琼终不肯与。 以此久见抑屈。 琼女适范阳卢道亮,不听归其夫家。 及女卒,哀恸无已。 琼仍葬之别所,冢不即塞,常于圹内哭泣。 久之乃掩。 当时深怪,疑其秽行。 加以聋疾,每见道俗,乞丐无已。 造次见之,令人笑愕。 道逢太保、广平王怀,据鞍抗礼,自言马瘦。 怀即以诞马并乘具与之。 尝诣尚书令李崇,骑马至其黄阁,见崇子世哲,直问继伯在否。 崇趋出,琼乃下。 崇俭而好以纸帖衣领,琼哂而掣去之。 崇小子青肫,尝盛服。 □宠势亦不足恨。 领军元叉使奴遗琼马,并留奴。 王育闻之,笑曰:“东海之风,于兹坠矣。 ”孝昌三年,除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令,时琼子遵业为黄门郎,故有此授。 率,年七十四。 赠征北将军、中书监、并州刺史。 自慧龙入国,三世一身,至琼始有四子。 长子遵业,风仪清秀,涉历经史。 位著作佐郎,与司徒左长史崔鸿同撰《起居注》。 迁右军将军,兼散骑常侍,慰劳蠕蠕。 乃诣代京,采拾遗文,以补《起居》所缺。 与崔光,安丰王延明等参定服章。 及光为肃宗讲《孝经》,遵业预讲,延业录义,并应诏作《释奠侍宴诗》。 时人语曰:“英英济济,王家兄弟。 ”转司徒左长史、黄门郎,监典仪注。 遵业有誉当时,与中书令陈郡袁翻,尚书琅琊王诵并领黄门郎,号曰三哲。 时政归门下,世谓侍中、黄门为小宰相。 而遵业从容恬素,若处丘园。 尝著穿角履,好事者多毁新履以学之。 以胡太后临朝,天下方乱,谋避地,自求徐州。 太后曰:“王诵罢幽州始作黄门,卿何乃欲徐州? 更待一二年,当有好处分。 ”遵业兄弟,并交游时俊,乃为当时所美。 及尔朱荣入洛,兄弟在父丧中,以于庄帝有从姨兄弟之亲,相率奉迎,俱见害河阴。 议者惜其人才,而讥其躁竞。 赠并州刺史。 著《三晋记》十卷。 遵业子松年,尚书库部郎。 韩延之,字显宗,南阳赭阳人,魏司徒暨之后也。 司马德宗平西府录事参军。 刘裕率伐司马休之,未至江陵,密使与延之书招之。 延之报曰:“闻亲率戎马,远履西畿,阖境士庶,莫不怪骇。 何者? 莫知师出之名故也。 司马平西体国忠贞,款爱待物,当于古人中求耳。 刘裕足下,海内之人谁不见足下此心,而复欲欺诳国士,天地所不容,在彼不在此矣。 今伐人之君,啖人以利,真可谓处怀期物,自有由来者矣。 以平西之至德,宁无授命之臣乎? 假令天长丧乱,九流浑浊,当与臧洪游于地下,不复多言。 ”裕得书叹息,以示诸佐曰:“事人当应如此。 ”刘裕父名翘,字显宗,于是延之字显宗,名子为翘,盖示不臣刘氏也。 后奔姚兴。 泰常二年,与司马文思来入国,以延之为虎牢镇将,爵鲁阳侯。 初延之曾来往柏谷坞,省鲁宗之墓,有终焉之志。 因谓子孙云:“河洛三代所都,必有治于此者。 我死不劳向北代葬也。 即可就此。 ”及卒,子从其言,遂葬于宗之墓次。 延之死后五十余年而高祖徙都,其孙即居于墓北柏谷坞。 延之前妻罗氏生子措,措随父入国。 又以淮南王女妻延之,生道仁。 措推道仁为嫡,袭父爵,位至殿中尚书。 进爵西平公。 袁式,字季祖,陈郡阳夏人,汉司徒滂之后。 父渊,司马昌明侍中。 式在南,历武陵王遵谘议参军。 与司马文思等归姚兴。 泰常二年归国,为上客,赐爵阳夏子。 与司徒崔浩一面,便尽国士之交。 是时,朝仪典章,悉出于浩。 浩以式博于古事,每所草创,恒顾访之。 性长者,虽羁旅飘泊,而清贫守度,不失士节,时人甚敬重之,皆呼曰袁谘议。 延和二年,卫大将军、乐安王范为雍州刺史,诏式与中书侍郎高允俱为从事中郎,辞而获免。 式沉靖乐道,周览书传,至于诂训、《仓》、《雅》、偏所留怀。 作《字释》,未就。 以天安二年卒。 赠豫州刺史,谥肃侯。 子济,袭。 位魏郡太守,政有清称,加宁远将军。 子侄遂居颍川之阳夏。 史臣曰:刁雍才识恢远,著声立事,礼遇优隆,世有人爵堂构之义也。 王慧龙援难自归,颇历夷险,抚从督众,见惮严敌。 世珍宝有令子,克播家声。 韩延之报书刘裕,国体在焉。 袁式赞礼仪崔浩,时称长者,一时有称,信为美哉。 发布时间:2024-11-26 10:23:22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ji/10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