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魏书》 列传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 内容: 高祐,字子集,小名次奴,勃海人也。 本名禧,以与咸阳王同名,高祖赐名祐。 司空允从祖弟也。 祖展,慕容宝黄门郎,太祖平中山,内徙京师,卒于三都大官。 父谠,从世祖灭赫连昌,以功拜游击将军,赐爵南皮子。 与崔浩共参著作,迁中书侍郎。 转给事中、冀青二州中正。 假散骑常侍、平东将军、蓚县侯,使高丽。 卒,赠安南将军、冀州刺史、假沧水公,谥曰康。 祐兄祚,袭爵,东青州刺史。 祐博涉书史,好文字杂说,材性通放,不拘小节。 初拜中书学生,转博士、侍郎。 以祐招下邵郡群贼之功,赐爵建康子。 高宗末,兖州东郡吏获一异兽,献之京师,时人咸无识者。 诏以问祐,祐曰:“此是三吴所出,厥名鲮鲤,余域率无。 今我获之,吴楚之地,其有归国者乎? ”又有人于零丘得玉印一以献。 诏以示祐,祐曰:“印上有籀书二字,文曰‘宋寿’。 寿者,命也,我获其命,亦是归我之征。 ”显祖初,刘义隆子义阳王昶来奔,薛安都等以五州降附,时谓祐言有验。 高祖拜秘书令。 后与丞李彪等奏曰:“臣等闻典谟兴,话言所以光著;载籍作,成事所以昭扬。 然则《尚书》者记言之体,《春秋》者录事之辞。 寻览前志,斯皆言动之实录也。 夏殷以前,其文弗具,自周以降,典章备举。 史官之体,文质不同;立书之旨,随时有异。 至若左氏,属词比事,两致并书,可谓存史意,而非全史体。 逮司马迁、班固,皆博识大才,论叙今古,曲有条章,虽周达未兼,斯实前史之可言者也。 至于后汉、魏、晋咸以放焉。 惟圣朝创制上古,开基《长发》,自始均以后,至于成帝,其间世数久远,是以史弗能传。 臣等疏陋,忝当史职,披览《国记》,窃有志焉。 愚谓自王业始基,庶事草创,皇始以降,光宅中土,宜依迁固大体,令事类相从,纪传区别,表志殊贯,如此修缀,事可备尽。 伏惟陛下先天开物,洪宣帝命,太皇太后淳曜二仪,惠和王度,声教之所渐洽,风译之所覃加,固已义振前王矣。 加太和以降,年未一纪,然嘉符祯瑞,备臻于往时;洪功茂德,事萃于曩世。 会稽伫玉牒之章,岱宗想石记之列。 而秘府策勋,述美未尽。 将令皇风大猷,或阙而不载;功臣懿绩,或遗而弗传。 著作郎已下,请取有才用者,参造国书,如得其人,三年有成矣。 然后大明之德功,光于帝篇;圣后之勋业,显于皇策。 佐命忠贞之伦,纳言司直之士,咸以备著载籍矣。 ”高祖从之。 高祖从容问祐曰:“比水旱不调,五谷不熟,何以止灾而致丰稔? ”祐对曰:“昔尧汤之运,不能去阳九之会。 陛下道同前圣,其如小旱何? 但当旌贤佐政,敬授民时,则灾消穰至矣。 ”又问止盗之方,祐曰:“昔宋钧树德,害兽不过其乡;卓茂善教,蝗虫不入其境。 彼盗贼者,人也,苟训之有方,宁不易息。 当须宰守贞良,则盗止矣。 ”祐又上疏云:“今之选举,不采职治之优劣,专简年劳之多少,斯非尽才之谓。 宜停此薄艺,弃彼朽劳,唯才是举,则官方斯穆。 又勋旧之臣,虽年勤可录,而才非抚人者,则可加之以爵赏,不宜委之以方任。 所谓王者可私人以财,不私人以官者也。 ”高祖皆善之。 加给事中、冀州大中正,余如故。 时李彪专统著作,祐为令,时相关豫而已。 出为持节、辅国将军、西兖州刺史,假东光侯,镇滑台。 祐以郡国虽有太学,县党宜有黉序,乃县立讲学,党立教学,村立小学。 又令一家之中,自立一碓,五家之外,共造一井,以供行客,不听妇人寄舂取水。 又设禁贼之方,令五五相保,若盗发则连其坐。 初虽似烦碎,后风化大行,寇盗止息。 转宋王刘昶傅。 以昔参定律令之勤,赐帛五百匹、粟五百石、马一匹。 昶以其官旧年耆,雅相祗重,妓妾之属,多以遗之。 拜光禄大夫,傅如故。 昶薨后,征为宗正卿,而祐留连彭城,久而不赴。 于是尚书仆射李冲奏祐散逸淮徐,无事稽命,处刑三岁,以赎论。 诏免卿任,还复光禄。 太和二十三年卒。 太常议谥曰炀侯,诏曰:“不遵上命曰‘灵’,可谥为灵。 ”子和璧,字僧寿,有学问。 中书博士。 早卒。 和璧子颢,字门贤,学涉有时誉。 自司空参军转员外郎,袭爵建康子,迁符玺郎中。 出为冀州别驾,未之任,属刺史元愉据州反,世宗遣尚书李平为都督,率众讨之。 平以颢彼州领袖,乃引为录事参军,仍领统军,军机取舍,多与参决。 擒愉之后,别党千余人皆将伏法,颢以为拥逼之徒,前许原免,宜为表陈请。 平从之,于是咸蒙全济。 事定,颢仍述职。 时军旅之后,因之饥馑,颢为纲纪,务存宽静,甚收时誉。 寻加陵江将军。 坐事免。 久之,除镇远将军,迁辅国将军、中散大夫,转征虏将军,仍中散。 卒,时年四十九。 赠平东将军、沧州刺史,谥曰惠。 子德正,袭。 武定中,黄门侍郎。 颢弟雅,字兴贤,有风度。 自给事中稍迁司徒府录事参军、定州抚军府长史。 卒,年三十四。 天平中,追赠散骑常侍、平北将军、冀州刺史。 子德干,早有令问。 任城太守。 卒。 雅弟谅,字修贤。 少好学,多识强记,居丧以孝闻。 太和末,京兆王愉开府辟召,高祖妙简行佐,谅与陇西李仲尚、赵郡李凤起等同时应选。 稍迁太尉主簿、国子博士。 正光中,加骁骑将军,为徐州行台。 至彭城,属元法僧反叛,逼谅同之,谅不许,为法僧所害,时年四十一。 朝廷痛惜之,赠左将军、沧州刺史。 又下诏,以谅临危授命,诚节可重,复赠使持节、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赠帛二百匹,优一子出身,谥曰忠侯。 三子。 长惠胜,武定中,司徒外兵参军。 谅造亲《表谱录》四十许卷,自五世已下,内外曲尽。 览者服其博记。 祐弟钦,幼随从叔济使于刘义隆,还为中书学生,迁秘书中散。 年四十余,卒。 子法永,诸王从事中郎。 亦早亡。 祐从父弟次同,永安末,抚军将军、定州刺史。 子干邕,永熙中,司空公、长乐郡开国公。 干邕弟敖曹,天平中,司徒公、京兆郡开国公。 崔挺,字双根,博陵安平人也。 六世祖赞,魏尚书仆射。 五世祖洪,晋吏部尚书。 父郁,濮阳太守。 挺幼居丧尽礼。 少敦学业,多所览究,推人爱士,州闾亲附焉。 每四时与乡人父老书相存慰,辞旨款备,得者荣之。 三世同居,门有礼让。 于后频值饥年,家始分析,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惟守墓田而已。 家徒壁立,兄弟怡然,手不释卷。 时谷籴踊贵,乡人或有赡者,遗挺,辞让而受,仍亦散之贫困,不为畜积,故乡邑更钦叹焉。 举秀才,射策高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 以工书,受敕于长安,书文明太后父燕宣王碑,赐爵泰昌子。 转登闻令,迁典属国下大夫。 以参议律令,赐布帛八百匹、谷八百石、马牛各二。 尚书李冲甚重之。 高祖以挺女为嫔。 太和十八年,大将军、宋王刘昶南镇彭城,诏假立义将军,为昶府长史,以疾辞免,乃以王肃为长史。 其被寄遇如此。 后除昭武将军、光州刺史,威恩并著,风化大行。 十九年,车驾幸兖州,召挺赴行在所。 及见,引谕优厚。 又问挺治边之略,因及文章。 高祖甚悦,谓挺曰:“别卿已来,倏焉二载。 吾所缀文,已成一集,今当给卿副本,时可观之。 ”又顾谓侍臣曰:“拥旄者悉皆如此,吾何忧哉。 ”复还州。 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州治旧掖城西北数里有斧山,峰岭高峻,北临沧海,南望岱岳,一邦游观之地也。 挺于顶上欲营观宇,故老曰:“此岭秋夏之际,常有暴雨迅风,岩石尽落。 相传云是龙道,恐此观不可久立。 ”挺曰:“人神相去,何远之有? 虬龙倏忽,岂唯一路乎! ”遂营之。 数年间,果无风雨之异。 挺既代,即为风雹所毁,于后作,复寻坏,遂莫能立。 众以为善化所感。 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门充役。 挺上书,以为《周书》父子罪不相及。 天下善人少,恶人多,以一人犯罪,延及合门。 司马牛受桓魋之罚,柳下惠婴盗跖之诛,岂不哀哉! 辞甚雅切,高祖纳之。 先是,州内少铁,器用皆求之他境,挺表复铁官,公私有赖。 诸州中正,本在论人;高祖将辨天下氏族,仍亦访定,乃遥授挺本州大中正。 掖县有人,年逾九十,板舆造州。 自称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岛,垂六十岁。 忻逢明治,今愿奉之。 挺曰:“吾虽德谢古人,未能以玉为宝。 ”遣船随取,光润果然。 竟不肯受,仍表送京都。 世宗即位,累表乞还。 景明初见代,老幼泣涕追随,缣帛赠送,挺悉不纳。 散骑常侍赵修得幸世宗,挺虽同州壤,未尝诣门。 北海王详为司徒、录尚书事,以挺为司马,挺固辞不免。 世人皆叹其屈,而挺处之夷然。 于后详摄选,众人竞称考第,以求迁叙,挺终独无言。 详曰:“崔光州考级并未加授,宜投一牒,当为申请。 蘧伯玉耻独为君子,亦何故嘿然? ”挺对曰:“阶级是圣朝大例,考课亦国之恒典。 下官虽惭古贤不伐之美,至于自炫求进,窃以羞之。 ”详大相称叹。 自为司马,详未曾呼名,常称州号,以示优礼。 四年卒,时年五十九。 其年冬,赠辅国将军、幽州刺史,谥曰景。 光州故吏闻凶问,莫不悲感,共铸八尺铜像于城东广因寺,起八关斋,追奉冥福,其遗爱若此。 初,崔光之在贫贱也,挺赡遗衣食,常亲敬焉。 又识邢峦、宋弁于童稚之中,并谓终当远致。 世称其知人。 历官二十余年,家资不益,食不重味,室无绮罗,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旧故多有赠赗,诸子推挺素心,一无所受。 有子六人。 长子孝芬,字恭梓。 早有才识,博学好文章。 高祖召见,甚嗟赏之。 李彪谓挺曰:“比见贤子谒帝,旨谕殊优,今当为群拜纪。 ”挺曰:“卿自欲善处人父子之间,然斯言吾所不敢闻也。 ”司徒、彭城王勰板为行参军,后除著作郎,袭父爵。 尚书令高肇亲宠权盛,子植除青州刺史,启孝芬为司马。 后除司徒记室参军、司空属、定州大中正,长于剖判,甚有能名,府主任城王澄雅重之。 熙平中,澄奏地制八条,孝芬所参定也。 在府久之,除龙骧将军、廷尉少卿。 孝昌初,萧衍遣将裴邃等寇淮南。 诏行台郦道元、都督河间王琛讨之,停师城父,累月不进。 敕孝芬持节赍齐库刀,催令赴接,贼退而还。 荆州刺史李神俊为萧衍遣将攻围,诏加孝芬通直散骑常侍,以将军为荆州刺史,兼尚书、南道行台,领军司,率诸将以援神俊,因代焉。 于时,州郡内戍悉已陷没,且路由三亚,贼已先据。 孝芬所统既少,不得径进,遂从弘农堰渠山道南入,遣弟孝直轻兵在前,出贼不意,贼便奔散,人还安堵。 肃宗嘉劳之,并赉马及绵绢等物。 后以元义之党,与卢同、李奖等并除名,征还。 又孝芬为廷尉之日,章武王融以赃货被劾,孝芬按以重法。 及融为都督,北讨鲜于修礼;于时孝芬弟孝演率勒宗从,避贼于博陵,郡城为贼攻陷,寻为贼所害。 融乃密启,云:“孝演入贼为王。 ”遂见收捕,合家逃窜,遇赦乃出。 孝昌三年,萧衍将成景俊率众逼彭城,除孝芬宁朔将军、员外常侍、兼尚书右丞,为徐州行台。 孝芬将发,入辞。 灵太后谓孝芬曰:“卿女今事我儿,与卿便是亲旧,曾何相负? 而内头元义车中,称此老妪会须却之。 ”孝芬曰:“臣蒙国厚恩,义无斯语。 假实有此,谁能得闻? 若有闻知,此于元义亲密过臣远矣。 乞对言者,足辨虚实。 ”灵太后怅然意解,乃有愧色。 景俊筑栅造堰,谋断泗水以灌彭城。 孝芬率大都督李叔仁、柴集等赴战,景俊等力屈退走。 除孝芬安南将军、光禄大夫、兼尚书,为徐兖行台。 建义初,太山太守羊侃据郡反,远引南贼,围逼兖州。 除孝芬散骑常侍、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仍兼尚书、东道行台。 大都督刁宣驰往救援,与行台于晖接,至便围之。 侃突围奔萧衍,余悉平定。 永安二年,庄帝闻元颢有内侵之计,敕孝芬南赴徐州。 颢遂潜师向考城,擒大都督、济阴王晖业,乘胜径进,遣其后军都督侯暄守梁国城以为后援。 孝芬勒诸将驰往围暄,恐颢遣援,乃急攻之,昼夜不息。 五日,暄遂突出,擒斩之,俘其卒三千余人。 庄帝还宫,授西兖州刺史,将军如故。 孝芬久倦外役,固辞不行,乃除太常卿。 普泰元年,南阳太守赵修延袭据荆州城,囚刺史李琰之,招引南寇。 除孝芬卫将军、荆州刺史,兼尚书、南道行台。 又除都督三荆诸军事、车骑将军、假骠骑将军。 孝芬已出次,改授散骑常侍、骠骑将军、西兖州刺史。 太昌初,兼殿中尚书。 寻除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仍尚书。 后加仪同三司、兼吏部尚书。 出帝入关,齐献武王至洛,与尚书辛雄、刘廞等并诛,时年五十。 没其家口,天平中乃免之。 孝芬博文口辩,善谈论,爱好后进,终日忻然,商搉古今,间以嘲谑,听者忘疲。 所著文章数十篇。 有子八人。 长子勉,字宣祖。 颇涉史传,有几案才。 正光初,除太学博士。 庄帝之为御史中尉,启除侍御史。 永安初,除建节将军、尚书右中兵郎中。 后太尉、豫章王萧赞启为谘议参军,郎中如故。 以举人失衷,为中尉高道穆奏免其官。 普泰中,兼尚书左丞。 勉善附会,世论以浮竞讥之。 为尚书令尔朱世隆所亲待,而尚书郎魏季景尤为世隆知任,勉与季景内颇不穆。 季景阴求右丞,夺勉所兼。 世隆启用季景,勉遂怅怏自失。 寻除安南将军、光禄大夫、兼国子祭酒,典仪注。 太昌初,除散骑常侍、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定州大中正,敕左右厢出入其家。 被收之际,在外逃免。 于后乃出,见齐献武王于晋阳,王劳抚之。 天平末,王遣勉送勋贵妻子赴定州,因得还家。 属母李氏丧亡,勉哀号过性,遇病卒,时年四十七。 无子,弟宣度以子龙后之。 勉弟宣猷,司徒中郎,走于关西。 宣猷弟宣度,齐王仪同开府司马。 宣度弟宣轨,颇有才学,尚书考功郎中。 与弟宣质、宣静、宣略,并死于晋阳。 孝芬弟孝暐,字敬业。 少宽雅,早著长者之风。 彭城王勰之临定州,辟为主簿。 释褐冀州安东府外兵参军,历员外散骑侍郎、宁朔将军、员外散骑常侍。 武泰初,蛮首李洪扇动诸蛮,诏孝暐持节为别将,隶都督李神轨讨平之。 尔朱荣之害朝士,孝暐与弟孝直携家避难定陶。 孝庄初,征拜通直散骑常侍,加征虏将军,寻除赵郡太守。 郡经葛荣离乱之后,民户丧亡,六畜无遗,斗粟乃至数缣,民皆卖鬻儿女。 夏椹大熟,孝暐劝民多收之。 郡内无牛,教其人种。 招抚遗散,先恩后威,一周之后,流民大至。 兴立学校,亲加劝笃,百姓赖之。 卒于郡,时年四十九。 赠通直散骑常侍、平东将军、瀛州刺史,谥曰简。 朝议谓为未申,复赠安北将军、定州刺史。 子昂,武定中,尚书左丞、兼度支尚书。 孝暐弟孝演,字则伯,出继伯父。 性通率,美须髯,姿貌魁杰。 少无宦情,沉浮乡里。 河间王琛为定州刺史,以为治中。 晚除瀛州安西府外兵参军,因罢归。 及鲜于修礼起逆,孝演率宗属保郡城,为贼攻陷。 贼以孝演民望,恐移众心,乃害之,时年四十。 无子,弟孝直以子士游为后。 士游,仪同开府仓曹参军。 孝演弟孝直,字叔廉。 身八尺,眉目疏朗。 早有志尚,起家司空行参军。 寻为员外散骑侍郎、宣威将,仍以本官入领直后。 转宁远将军、汝南王开府掾,领直寝。 兄孝芬除荆州,诏孝直假征虏将军、别将,总羽林二千骑,与孝芬俱行。 孝直潜师径进,贼遂破走。 孝芬入城后,萧衍将曹义宗仍在马圈,鼓动顺阳蛮夷,缘边寇窃。 孝直率众御之,贼皆退散。 还转直阁将军、通直散骑常侍。 尔朱兆入洛,孝直以天下未宁,去职归乡里,劝督宗人,务行礼义。 后除安东将军、光禄大夫。 太昌中,又除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并辞不赴。 宗亲劝孝直曰:“荣华人之所愿,何故陆沉? ”孝直不答。 年五十八,卒于乡里,顾命诸子曰:“吾才疏效薄,于国无功。 若朝廷复加赠谥,宜循吾意,不得祗受,若致干求,则非吾子,敛以时服,祭勿杀生。 ”其子皆遵行之。 有四子。 长子士顺,仪同开府行参军。 孝直弟孝政,字季让。 十岁,挺亡,号哭不绝,见者为之悲伤。 操尚贞立,博洽经史,雅好辞赋;丧纪之礼,特所留情,衣服制度,手能执造。 太尉、汝南王悦辟行参军。 年四十九,卒。 子岩,武定中,员外常侍。 孝芬兄弟孝义慈厚。 弟孝演、孝政先亡,孝芬等哭泣哀恸,绝内蔬食,容貌损瘠,见者伤之。 孝暐等奉孝芬尽恭顺之礼,坐食进退,孝芬不命则不敢也。 鸡鸣而起,旦参颜色,一钱尺帛,不入私房,吉凶有须,聚对分给。 诸妇亦相亲爱,有无共之。 始挺兄弟同居,孝芬叔振既亡之后,孝芬等奉承叔母李氏,若事所生;旦夕温凊,出入启觐,家事巨细,一以谘决。 每兄弟出行,有获财物,尺寸已上,皆内李氏之库,四时分赉,李自裁之。 如此者二十余岁。 抚从弟宣伯、子朗,如同气焉。 挺弟振,字延根。 少有学行,居家孝友,为宗族所称。 自中书学生为秘书中散,在内谨敕,为高祖所知。 出为冀州、咸阳王禧骠骑府司马,在任久之。 太和二十年,迁建威将军、平阳太守。 不拜,转高阳内史。 高祖南讨,征兼尚书左丞,留京。 振既才干被擢,当世以为荣。 后改定职令,振本资惟拟五品,诏曰:“振在郡著绩,宜有褒升。 ”除太子庶子。 景明初,除长兼廷尉少卿。 振有公断,以明察称。 河内太守陆琇与咸阳王禧同谋为逆,禧败事发,振穷治之。 时琇内外亲党及当朝贵要咸为之言,振研核切至,终无纵缓,遂毙之于狱。 其奉法如此。 正始初,除龙骧将军、肆州刺史,在任有政绩。 还朝,除河东太守。 永平中,卒于郡,时年五十九。 赠本将军、南兖州刺史,谥曰定。 振历官四十余载,考课恒为称职。 议者善之。 长子宣伯,早丧。 子劲,字仲括,骠骑参军。 宣伯弟子朗,美容貌,涉猎经史,少温厚有风尚。 以军功起家襄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普泰中,从兄孝芬为荆州,请为车骑府司马。 孝芬转西兖州,为骠骑府司马。 太昌初,冠军将军、北徐州抚军府长史,固辞,不获免。 兴和二年,中尉高仲密引为侍御史,寻加平西将军。 武定中卒。 子道纲。 挺从父弟元珍,释褐司徒行参军,稍迁司徒主簿、赵郡王干开府属。 景明中,荆州长史。 久之,为司徒从事中郎,有公平称。 后迁中散大夫,加征虏将军。 正光末,山胡作逆,除平阳太守、假右将军,为别将以讨之,频破胡贼,郡内以安。 武泰初,改郡为唐州,仍除元珍为刺史,加右将军。 以破胡勋,赐爵凉城侯。 尔朱荣之趣洛也,遣其都督樊子鹄取唐州。 元珍与行台郦恽拒守不从,为子鹄所陷,被害。 世咸痛之。 子叔恭。 挺从父弟瑜之,字仲琏。 少孤有学业。 太和中,释褐奉朝请,广陵王羽常侍,累历蕃佐。 入为司空功曹参军事、太尉主簿,迁冀州抚军府长史。 后为扬州平东府长史,带南梁太守。 萧衍义州刺史文僧明来降,瑜之迎接有勋,赐爵高邑男。 孝昌初,除鸿胪少卿。 三年卒,年五十六。 赠平北将军、瀛州刺史。 有三子。 长子孟舒,字长才,袭父爵。 累迁平东将军、太中大夫。 兴和中,除广平太守。 卒,赠中军将军、殷州刺史,赠平东将军,谥曰康。 孟舒弟仲舒,武定末,邺县令。 仲舒弟季舒,给事黄门侍郎。 挺从祖弟修和,州主簿。 子俭,字元恭。 雅有器度。 历太学博士,终于符玺郎中。 俭弟绪,字仲穆。 定州抚军府法曹参军。 绪小弟孝忠,侍御史、秘书郎。 并有容貌,无他才识。 绪子子谦,尚书郎。 子谦弟子让,与侯景同反。 子谦坐以囚执,遇病死于晋阳。 子让弟子廉等并伏法。 修和弟敬邕,性长者,有干用。 高祖时,自司徒主簿转尚书都官郎中,所在称职。 迁太子步兵校尉。 景明初,母忧去职。 后中山王英南讨,引为都督府长史,加左中郎将,以功赐爵临淄男。 迁龙骧将军、太府少卿,以本将军出除管州刺史。 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敬邕悉令送还,于是夷人感附。 熙平二年,拜征虏将军、太中大夫。 神龟中卒,年五十七。 赠左将军、济州刺史,谥曰恭。 子子盛,袭爵。 除奉朝请。 修和从弟接,字显宾。 容貌魁伟,放迈自高,不拘常检。 为中书博士、乐陵内史。 雅为任城王澄所礼待。 及澄为定州刺史,接了无民敬,王忻然容下之。 后为冀州安东府司马,转乐陵太守。 还乡而卒。 挺族子纂,字叔则,博学有文才。 景明中,太学博士,转员外散骑侍郎、襄威将军。 既不为时知,乃著《无谈子论》。 后为给事中。 延昌中,除梁州征虏府长史。 熙平初,为宁远将军、廷尉正,每于大狱,多所据明,有当官之誉。 时太原王静自廷尉监迁少卿,纂耻居其下,乃与静书,辞气抑扬,无上下之体。 又启求解任,乃除左中郎将,领尚书三公郎中。 未几,以公事免。 后为洛阳令。 正光中卒,年四十五。 赠司徒左长史。 凡所制文,多行于世。 长子史,武定末,仪同府长流参军。 纂兄穆,宽雅有度量,州辟主簿。 卒。 子暹,武定末,度支尚书、兼右仆射。 纂弟融,字修业。 奉朝请。 尚书令高肇出讨巴蜀,引为统军。 还,除员外散骑侍郎。 正光中,定州别驾。 年四十二,卒。 子鸿翻,郡功曹。 纂从祖弟游,字延叔,少有风概。 释褐奉朝请,稍迁太尉主簿。 江州刺史陈伯之启为司马,还除奉车都尉。 大都督、中山王英征义阳,引为录事参军,寻转司马。 及英败于钟离,游坐徙秦州,久而得还。 大将军高肇西征,引为统军,除步兵校尉,迁豫州征虏府长史;未几,除征虏将军、北赵郡太守,并有政绩。 熙平末,转河东太守。 郡有盐户,常供州郡为兵,子孙见丁从役,游矜其劳苦,乃表闻请听更代,郡内感之。 太学旧在城内,游乃移置城南闲敞之处,亲自说经,当时学者莫不劝慕,号为良守。 以本将军迁凉州刺史,以母忧解任。 正光中,起除右将军、南秦州刺史,因辞不免。 先是,州人杨松柏、杨洛德兄弟数为反叛,游至州,深加招慰。 松柏归款,引为主簿,稍以辞色诱之,兄弟俱至。 松柏既州之豪帅,感游恩遇,奖谕群氐,咸来归款,且以过在前政,不复自疑。 游乃因宴会,一时俱斩,于是外人以其不信,合境皆反。 正光五年夏,秦州城人杀刺史李彦,据州为逆。 数日之后,游知必不安,谋欲出外,寻为城人韩祖香、孙礻攻于州馆。 游事窘,登楼慷慨悲叹,乃推下小女而杀之,义不为群小所辱也。 寻为祖香等所执害,时年五十二。 永安中,赠散骑侍郎、镇北将军、定州刺史。 子伏护,开府参军。 史臣曰:高祐学业优通,知名前世,儒俊之风,门旧不陨。 诸子经传之器,加有舍生之节。 崔挺兄弟,风操高亮,怀文抱质,历事著称,见重于朝野,继世承家,门族并著,盖所谓彼有人焉。 发布时间:2024-11-29 10:00:15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ji/10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