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魏书》 列传第五十三 邢峦 李平 内容: 邢峦,字洪宾,河间鄚人也。 五世祖嘏,石勒频征不至。 嘏无子,峦高祖盖,自旁宗入后。 盖孙颖,字宗敬,以才学知名。 世祖时,与范阳卢玄、渤海高允等同时被征。 后拜中书侍郎,假通直常侍、宁朔将军、平城子,衔命使于刘义隆。 后以病还乡里。 久之,世祖访颖于群臣曰:“往忆邢颖长者,有学义,宜侍讲东宫,今其人安在? ”司徒崔浩对曰:“颖卧疾在家。 ”世祖遣太医驰驿就疗。 卒,赠冠军将军、定州刺史,谥曰康。 子修年,即峦父也,州主簿。 峦少而好学,负帙寻师,家贫厉节,遂博览书传。 有文才干略,美须髯,姿貌甚伟。 州郡表贡,拜中书博士,迁员外散骑侍郎,为高祖所知赏。 兼员外散骑常侍,使于萧赜。 还,拜通直郎,转中书侍郎,甚见顾遇,常参座席。 高祖因行药至司空府南,见峦宅,遣使谓峦曰:“朝行药至此,见卿宅乃住,东望德馆,情有依然。 ”峦对曰:“陛下移构中京,方建无穷之业,臣意在与魏升降,宁容不务永年之宅。 ”高祖谓司空穆亮、仆射李冲曰:“峦之此言,其意不小。 ”有司奏策秀、孝,诏曰:“秀、孝殊问,经权异策。 邢峦才清,可令策秀。 ”后兼黄门郎。 从征汉北,峦在新野,后至。 高祖曰:“伯玉天迷其心,鬼惑其虑;守危邦,固逆主,乃至如此。 ”峦曰:“新野既摧,众城悉溃,唯有伯玉,不识危机,平殄之辰,事在旦夕。 ”高祖曰:“至此以来,虽未擒灭,城隍已崩,想在不远。 所以缓攻者,正待中书为露布耳。 ”寻除正黄门、兼御史中尉、瀛州大中正,迁散骑常侍、兼尚书。 世宗初,峦奏曰:“臣闻昔者明王之以德治天下,莫不重粟帛,轻金宝。 然粟帛安国育民之方,金玉是虚华损德之物。 故先皇深观古今,去诸奢侈。 服御尚质,不贵雕镂;所珍在素,不务奇绮。 至乃以纸绢为帐扆,铜铁为辔勒。 训朝廷以节俭,示百姓以忧务,日夜孜孜,小大必慎。 轻贱珠玑,示其无设,府藏之金,裁给而已,更不买积以费国资。 逮景明之初,承升平之业,四疆清晏,远迩来同,于是蕃贡继路,商贾交入,诸所献贸,倍多于常。 虽加以节约,犹岁损万计,珍货常有余,国用恒不足。 若不裁其分限,便恐无以支岁。 自今非为要须者,请皆不受。 ”世宗从之。 寻正尚书,常侍如故。 萧衍梁秦二州行事夏侯道迁以汉中内附,诏加峦使持节、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假镇西将军,进退征摄,得以便宜从事。 峦至汉中,白马以西犹未归顺,峦遣宁远将军杨举、统军杨众爱、泛洪雅等领卒六千讨之。 军锋所临,贼皆款附,唯补谷戍主何法静据城拒守。 举等进师讨之,法静奔溃,乘胜追奔至关城之下,萧衍龙骧将军关城流杂疑李侍叔逆以城降。 萧衍辅国将军任僧幼等三十余将,率南安、广长、东洛、大寒、武始、除口、平溪、桶谷诸郡之民七千余户,相继而至。 萧衍平西将军李天赐、晋寿太守王景胤等拥众七千,屯据石亭。 统军韩多宝等率众击之,破天赐前军赵者,擒斩一千三百。 遣统军李义珍讨晋寿,景胤宵遁,遂平之。 诏曰:“峦至彼,须有板官,以怀初附。 高下品第,可依征义阳都督之格也。 ”拜峦使持节、安西将军、梁秦二州刺史。 萧衍巴西太守庞景民恃远不降,峦遣巴州刺史严玄思往攻之,斩景民,巴西悉平。 萧衍遣其冠军将军孔陵等率众二万,屯据深坑,冠军将军曾方达固南安,冠军将军任僧褒、辅国将军李畎戍石同。 峦统军王足所在击破之,枭衍辅国将军乐保明、宁朔将军李伯度、龙骧将军李思贤,贼遂保回车栅。 足又进击衍辅国将军范峻,自余斩获殆将万数。 孔陵等收集遗众,奔保梓潼,足又破之,斩衍辅国将军符伯度,其杀伤投溺者万有余人。 开地定民,东西七百,南北千里,获郡十四、二部护军及诸县戍,遂逼涪城。 峦表曰:扬州、成都相去万里,陆途既绝,唯资水路。 萧衍兄子渊藻,去年四月十三日发扬州,今岁四月四日至蜀。 水军西上,非周年不达,外无军援,一可图也。 益州顷经刘季连反叛,邓元起攻围,资储散尽,仓库空竭,今犹未复。 兼民人丧胆,无复固守之意,二可图也。 萧渊藻是裙屐少年,未洽治务,及至益州,便戮邓元超、曹亮宗,临戎斩将,则是驾驭失方。 范国惠津渠退败,锁执在狱。 今之所任,并非宿将重名,皆是左右少年而已。 既不厌民望,多行残暴,民心离解,三可图也。 蜀之所恃唯剑阁,今既克南安,已夺其险,据彼界内,三分已一。 从南安向涪,方轨任意,前军累破,后众丧魂,四可图也。 昔刘禅据一国之地,姜维为佐,邓艾既出绵竹,彼即投降。 及苻坚之世,杨安、朱彤三月取汉中,四月至涪城,兵未及州,仲孙逃命。 桓温西征,不旬月而平。 蜀地昔来恒多不守。 况渊藻是萧衍兄子,骨肉至亲,若其逃亡,当无死理。 脱军克涪城,渊藻复何宜城中坐而受困? 若其出斗,庸蜀之卒唯便刀槊,弓箭至少,假有遥射,弗至伤人,五可图也。 臣闻乘机而动,武之善经;攻昧侮亡,《春秋》明义。 未有舍干戚而康时,不征伐而混一。 伏惟陛下,纂武文之业,当必世之期;跨中州之饶,兼甲兵之盛;清荡天区,在于今矣。 是以践极之初,寿春驰款;先岁命将,义阳克辟。 淮外谧以风清,荆沔于焉肃晏。 方欲偃甲息兵,候机而动,而天赞休明,时来斯速,虽欲靖戎,理不获已。 至使道迁归诚,汉境伫拔。 臣以不才,属当戎寄,内省文吏,不以军谋自许,指临汉中,惟规保疆守界。 事属艰途,东西寇窃,上凭国威,下仗将士,边帅用命,频有薄捷。 藉势乘威,经度大剑,既克南安,据彼要险。 前军长迈,已至梓潼,新化之民,翻然怀惠。 瞻望涪益,旦夕可屠。 正以兵少粮匮,未宜前出。 为尔稽缓,惧失民心,则更为寇。 今若不取,后图便难,辄率愚管,庶几殄克,如其无功,分受宪坐。 且益州殷实,户余十万,比寿春、义阳三倍非匹,可乘可利,实在于兹。 若朝廷志存保民,未欲经略,臣之在此,便为无事,乞归侍养,微展乌鸟。 诏曰:“若贼敢窥觎,观机翦扑;如其无也,则安民保境,以悦边心。 子蜀之举,更听后敕。 方将席卷岷蜀,电扫西南,何得辞以恋亲,中途告退! 宜勖令图,务申高略。 ”峦又表曰:昔邓艾、钟会率十八万众,倾中国资给,裁得平蜀。 所以然者,斗实力故也。 况臣才绝古人,智勇又阙,复何宜请二万之众而希平蜀? 所以敢者,正以据得要险,士民慕义,此往则易,彼来则难,任力而行,理有可克。 今王足前进,已逼涪城;脱得涪城,则益州便是成擒之物,但得之有早晚耳。 且梓潼已附,民户数万,朝廷岂得不守之也? 若守也,直保境之兵则已一万,臣今请二万五千,所增无几。 又剑阁天险,古来所称,张载《铭》云:“世乱则逆,世清斯顺。 ”此之一言,良可惜矣。 臣诚知征戎危事,不易可为,自军度剑阁以来,鬓发中白,忧虑战惧,宁可一日为心。 所以勉强者,既得此地而自退不守,恐辜先皇之恩遇,负陛下之爵禄,是以孜孜,频有陈请。 且臣之意算,正欲先图涪城,以渐而进。 若克涪城,便是中分益州之地,断水陆之冲。 彼外无援军,孤城自守,复何能持久哉! 臣今欲使军军相次,声势连接,先作万全之计,然后图彼,得之则大克,不得则自全。 又巴西、南郑相离一千四百,去州迢递,恒多生动。 昔在南之日,以其统绾势难,故增立巴州,镇静夷獠,梁州藉利,因而表罢。 彼土民望,严、蒲、何、杨,非唯五三;族落虽在山居,而多有豪右。 文学笺启,往往可观;冠带风流,亦为不少。 但以去州既远,不能仕进;至于州纲,无由厕迹。 巴境民豪,便是无梁州之分,是以郁怏,多生动静。 比建议之始,严玄思自号巴州刺史,克城以来,仍使行事。 巴西广袤一千,户余四万,若彼立州,镇摄华獠,则大帖民情。 从垫江已还,不复劳征,自为国有。 世宗不从。 又王足于涪城辄还,遂不定蜀。 峦既克巴西,遣军主李仲迁守之。 仲迁得萧衍将张法养女,有美色,甚惑之。 散费兵储,专心酒色,公事谘承,无能见者。 峦忿之切齿,仲迁惧,谋叛,城人斩其首,以城降衍将谯希远,巴西遂没。 武兴氐杨集起等反叛,峦遣统军傅竖眼讨平之,语在《竖眼传》。 峦之初至汉中,从容风雅,接豪右以礼,抚细民以惠。 岁余之后,颇因百姓去就,诛灭齐民,藉为奴婢者二百余口,兼商贩聚敛,清论鄙之。 征授度支尚书。 时萧衍遣兵侵轶徐兖,缘边镇戍,相继陷没。 朝廷忧之,乃以峦为使持节、都督东讨诸军事、安东将军,尚书如故。 世宗劳遣峦于东堂曰:“萧衍寇边,旬朔滋甚,诸军舛互,规致连戍陷没,宋鲁之民尤罹汤炭。 诚知将军旋京未久,膝下难违,然东南之寄,非将军莫可。 将军其勉建殊绩,以称朕怀,自古忠臣亦非无孝也。 ”峦对曰:“贼虽送死连城,犬羊众盛,然逆顺理殊,灭当无远。 况臣仗陛下之神算,奉律以摧之,平殄之期可指辰而待。 愿陛下勿以东南为虑。 ”世宗曰:“汉祖有云‘金吾击郾,吾无忧矣’。 今将军董戎,朕何虑哉。 ”先是,萧衍辅国将军萧及先率众二万,寇陷固城;冠军将军鲁显文、骁骑将军相文玉等率众一万,屯于孤山;衍将角念等率众一万,扰乱龟蒙,土民从逆,十室而五。 峦遣统军樊鲁讨文玉,别将元恒攻固城,统军毕祖朽讨角念。 樊鲁大破文玉等,追奔八十余里,斩首四千余级。 元恒又破固城,毕祖朽复破念等,兖州悉平。 峦破贼将蓝怀恭于睢口,进围宿豫。 而怀恭等复于淮南造城,规断水陆之路。 峦身率诸军,自水南而进,遣平南将军杨大眼从北逼之,统军刘思祖等夹水造筏,烧其船舫。 众军齐进,拔栅填堑,登其城。 火起中流,四面俱击,仍陷贼城,俘斩数万。 在陈别斩怀恭,擒其列侯、列将、直阁、直后三十余人,俘斩一万。 宿豫既平,萧昞\亦于淮阳退走,二戍获米四十余万石。 世宗赐峦玺书曰:“知大龛丑虏,威振贼庭,淮外雾披,徐方卷跖,王略远恢,混一维始,公私庆泰,何快如之! 贼衍此举,实为倾国。 比者宿豫陷殁,淮阳婴城,凶狡侜张,规抗王旅。 将军忠规协著,火烈霜摧,电动岱阴,风扫沂峄。 遂令逋诛之寇,一朝歼夷;元鲸大憝,千里折首。 殊勋茂捷,自古莫二。 但扬区未安,余烬宜荡,乘胜掎角,势不可遗。 便可率厉三军,因时经略,申威东南,清彼江介,忘此仍劳,用图永逸,进退规度,委之高算。 ”又诏峦曰:“淮阳、宿豫虽已清复,梁城之贼,犹敢聚结。 事宜乘胜,并势摧殄。 可率二万之众渡淮,与征南掎角,以图进取之计。 ”及梁城贼走,中山王英乘胜攻钟离,又诏峦帅众会之。 峦表曰:“奉彼诏旨:令臣济淮与征南掎角,乘胜长驱,实是其会。 但愚怀所量,窃有未尽。 夫图南因于积风,伐国在于资给,用兵治戎,须先计校。 非可抑为必胜,幸其无能。 若欲掠地诛民,必应万胜;如欲攻城取邑,未见其果。 得之则所益未几,不获则亏损必大。 萧衍倾竭江东,为今岁之举,疲兵丧众,大败而还,君臣失计,取笑天下。 虽野战非人敌,守城足有余,今虽攻之,未易可克。 又广陵悬远,去江四十里;钟离、淮阴介在淮外,假其归顺而来,犹恐无粮艰守;况加攻讨,劳兵士乎? 且征南军士从戎二时,疲弊死病,量可知已。 虽有乘胜之资,惧无远用之力。 若臣之愚见,谓宜修复旧戍,牢实边方,息养中州,拟之后举。 又江东之衅,不患久无,畜力待机,谓为胜计。 ”诏曰:“济淮掎角,事如前敕。 何容犹尔盘桓,方有此请! 可速进军,经略之宜听征南至要。 ”峦又表曰:“萧衍侵境,久劳王师,今者奔走,实除边患。 斯由灵赞皇魏,天败寇竖,非臣等弱劣所能克胜。 若臣之愚见,今正宜修复边镇,俟之后动。 且萧衍尚在,凶身未除,螳螂之志,何能自息。 唯应广备以待其来,实不宜劳师远入,自取疲困。 今中山进军钟离,实所未解。 若能为得失之计,不顾万全,直袭广陵,入其内地,出其不备,或未可知。 正欲屯兵,萧密余军犹自在彼;欲言无粮,运船复至。 而欲以八十日粮图城者,臣未之前闻。 且广陵、任城可为前戒,岂容今者复欲同之? 今若往也,彼牢城自守,不与人战,城堑水深,非可填塞,空坐至春,则士自敝苦。 遣臣赴彼,粮何以致? 夏来之兵,不赍冬服,脱遇冰雪,取济何方? 臣宁荷怯懦不进之责,不受败损空行之罪。 钟离天险,朝贵所具,若有内应,则所不知,如其无也,必无克状。 若其不复,其辱如何! 若信臣言也,愿赐臣停;若谓臣难行,求回臣所领兵统,悉付中山,任其处分,臣求单骑随逐东西。 且俗谚云,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 臣虽不武,忝备征将,前宜可否,颇实知之。 臣既谓难,何容强遣? ”诏曰:“安东频请罢军,迟回未往,阻异戎规,殊乖至望。 士马既殷,无容停积,宜务神速,东西齐契,乘胜扫殄,以赴机会。 ”峦累表求还,世宗许之。 英果败退,时人伏其识略。 初,侍中卢昶与峦不平。 昶与元晖俱世宗所宠,御史中尉崔亮,昶之党也。 昶、晖令亮纠峦,事成,许言于世宗以亮为侍中。 亮于是奏劾峦在汉中掠良人为奴婢。 峦惧为昶等所陷,乃以汉中所得巴西太守庞景民女化生等二十余口与晖。 化生等数人,奇色也,晖大悦,乃背昶为峦言于世宗云:“峦新有大功,已经赦宥,不宜方为此狱也。 ”世宗纳之。 高肇以峦有克敌之效,而为昶等所排,助峦申释,故得不坐。 豫州城民白早生杀刺史司马悦,以城南入,萧衍遣其冠军将军齐苟仁率众入据悬瓠。 诏峦持节率羽林精骑以讨之,封平舒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赏宿豫之功也。 世宗临东堂,劳遣峦曰:“司马悦不慎重门之戒,智不足以谋身,匪直丧元隶贤,乃大亏王略。 悬瓠密迩近畿,东南籓捍,兼云□公在彼,忧虑尤深。 早生理不独立,必远引吴楚,士民同恶,势或交兵。 卿文昭武烈,朝之南仲,故令卿星言电迈,出其不意。 卿言早生走也守也? 何时可以平之? ”峦对曰:“早生非有深谋大智。 能构成此也,但因司马悦虐于百姓,乘众怒而为之,民为凶威所慑,不得已而苟附。 假萧衍军入应,水路不通,粮运不继,亦成擒耳,不能为害也。 早生得衍军之接,溺于利欲之情,必守而不走。 今王师若临,士民必翻然归顺。 围之穷城,奔走路绝,不度此年,必传首京师。 愿陛下不足垂虑。 ”世宗笑曰:“卿言何其壮哉! 深会朕遣卿之意。 知卿亲老,颇劳于外,然忠孝不俱,才宜救世,不得辞也。 ”于是峦率骑八百,倍道兼行,五日次于鲍口。 贼遣大将军胡孝智率众七千,去城二百,逆来拒战。 峦击破孝智,乘胜长驱,至于悬瓠。 贼出城逆战,又大破之,因即渡汝。 既而大兵继至,遂长围之。 诏加峦使持节、假镇南将军、都督南讨诸军事。 征南将军、中山王英南讨三关,亦次于悬瓠,以后军未至,前寇稍多,惮不敢进,乃与峦分兵掎角攻之。 衍将齐苟仁等二十一人开门出降,即斩早生等同恶数十人。 豫州平,峦振旅还京师。 世宗临东堂劳之曰:“卿役不逾时,克清妖丑,鸿勋硕美,可谓无愧古人。 ”峦对曰:“此自陛下圣略威灵,英等将士之力,臣何功之有。 ”世宗笑曰:“卿匪直一月三捷,所足称奇,乃存士伯,欲功成而不处。 ”  峦自宿豫大捷,及平悬瓠,志行修正,不复以财贿为怀。 戎资军实,丝毫无犯。 迁殿中尚书,加抚军将军。 延昌三年,暴疾卒,年五十一。 峦才兼文武,朝野瞻望,上下悼惜之。 诏赙帛四百匹,朝服一袭,赠车骑大将军、瀛州刺史。 初,世宗欲赠冀州,黄门甄琛以峦前曾劾己,乃云:“瀛州峦之本邦,人情所欲。 ”乃从之。 及琛为诏,乃云“优赠车骑将军、瀛州刺史”,议者笑琛浅薄。 谥曰文定。 子逊,字子言。 貌虽陋短,颇有风气。 解褐司徒行参军,袭爵。 后迁国子博士、本州中正。 因谒灵太后,自陈:“功名之子,久抱沉屈。 臣父屡为大将,而臣身无军功阶级。 臣父唯为忠臣,不为慈父。 ”灵太后慨然,以逊为长兼吏部郎中。 出为安远将军、平州刺史。 时北蕃多难,稽留不进,免。 孝庄初,除辅国将军、通直散骑常侍、东道军司,讨逆贼刘举于濮阳,不克。 还,除散骑常侍,加前将军。 永安二年,坐受任元颢,除名。 寻除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出帝时,转卫将军、右光禄大夫。 孝静初,以本官领尝药典御,加车骑将军。 久之,除大司农卿,与少卿马庆哲至相纠讼。 逊锐于财利,议者鄙之。 武定四年卒,年五十六。 赠本将军、光禄勋卿、幽州刺史。 子祖微,开府祭酒。 父丧未终,谋反,伏法。 峦弟儒,瀛州镇远府长史、给事中。 儒弟伟,尚书郎中。 卒,赠博陵太守。 子昕,在《文苑传》。 伟弟季彦。 季彦弟晏,字幼平。 美风仪,博涉经史,善谈释老,雅好文咏。 起家太学博士、司徒东阁祭酒。 世宗初,为与广平王怀游宴,左迁鄚县令。 未之官,除给事中,迁司空主簿、本州中正、汝南王文学。 稍迁辅国将军、司空长史、兼吏部郎中。 以本将军出为南兖州刺史。 征为太中大夫、兼丞相高阳王右长史。 寻以本将军除沧州刺史。 为政清静,吏民安之。 孝昌中卒,时年五十一。 赠征北将军、尚书左仆射、瀛州刺史,谥曰文贞。 晏笃于义让。 初为南兖州刺史,例得一子解褐,乃启其孤弟子子慎,年甫十二,而其子已弱冠矣。 后为沧州,复启孤兄子昕为府主簿,而其子并未从宦。 世人以此多之。 子测,武定末,太子洗马。 测弟亢,字子高,颇有文学。 释褐司空行参军。 迁广平王开府从事中郎,兼通直散骑常侍,使于萧衍,时年二十八。 还,除平东将军,齐文襄王大将军府属,又转中外府属。 武定七年,坐事死于晋阳,年三十四。 峦叔祖祐,字宗祐。 少有学尚,知名于时。 征除著作郎,领乐良王傅。 后假员外散骑常侍,使于刘彧。 以将命之勤,除建威将军、平原太守,赐爵城平男。 政清刑肃,百姓安之。 卒,年七十三。 子产,字神宝。 好学,善属文。 少时作《孤蓬赋》,为时所称。 举秀才,除著作佐郎。 假员外常侍、鄚县子,使于萧颐。 产仍世将命,时人美之。 后迁中书侍郎,俄迁太子中庶子。 卒,年四十六,朝廷嗟惜焉。 赠建威将军、平州刺史、乐城子,谥曰定。 祐从子虬,字神虎。 少为《三礼》郑氏学,明经有文思。 举秀才上第,为中书议郎、尚书殿中郎。 高祖因公事与语,问朝觐宴飨之礼,虬以经对,大合上旨。 转司徒属、国子博士。 高祖崩,尚书令王肃多用新仪,虬往往折以《五经》正礼。 转尚书右丞,徙左丞,多所纠正,台阁肃然。 时雁门人有害母者,八座奏轘之而潴其室,宥其二子。 虬驳奏云:“君亲无将,将而必诛。 今谋逆者戮及期亲,害亲者今不及子,既逆甚枭獍,禽兽之不若,而使禋祀不绝,遗育永传,非所以劝忠孝之道,存三纲之义。 若圣教含容,不加孥戮,使父子罪不相及,恶止于其身,不则宜投之四裔,敕所在不听配匹。 盘庚言‘无令易种于新邑’,汉法五月食枭羹,皆欲绝其类也。 ”奏入,世宗从之。 寻除司徒右长史,迁龙骧将军、光禄少卿。 虬母在乡遇患,请假归。 值秋水暴长,河梁破绝,虬得一小船而渡,漏而不没,时人异之。 母丧,哀毁过礼,为时所称。 年四十九,卒。 赠征虏将军、幽州刺史,谥曰威。 虬善与人交,清河崔亮、顿丘李平并与亲善。 所作碑颂杂笔三十余篇。 有二子。 长子臧,在《文苑传》。 臧弟子才,武定末,太常卿。 虬从子策,亦有才学。 卒于齐王仪同开府主簿。 李平,字昙定,顿丘人也,彭城王嶷之长子。 少有大度。 及长,涉猎群书,好《礼》、《易》,颇有文才。 太和初,拜通直散骑侍郎,高祖礼之甚重。 频经大忧,居丧以孝称。 后以例降,袭爵彭城公。 拜太子中舍人,迁散骑侍郎,舍人如故,迁太子中庶子。 平因侍从容请自效一郡,高祖曰:“卿复欲以吏事自试也。 ”拜长乐太守,政务清静,吏民怀之。 车驾南伐,以平兼冀州仪同开府长史,甚著声称,仍除正长史,太守如故。 未几,遂行河南尹,豪右权贵惮之。 世宗即位,除黄门郎,迁司徒左长史,行尹如故。 寻以称职正尹,长史如故。 车驾将幸邺,平上表谏曰:“伏见己丑诏书,云轩銮辂,行幸有期,凤服龙骖,克驾近日。 将欲讲武淇阳,大习邺魏;驰骕𫘭于绿竹之区,骋麟骥于漳滏之壤。 斯诚幽显同忻,人灵共悦。 臣之愚管,窃有惑焉。 何者? 嵩京创构,洛邑俶营,虽年跨十稔,根基未就。 代民至洛,始欲向尽,资产罄于迁移,牛畜毙于辇运;陵太行之险,越长津之难;辛勤备经,得达京阙。 富者犹损太半,贫者可以意知。 兼历岁从戎,不遑启处,自景明已来,差得休息。 事农者未积二年之储,筑室者裁有数间之屋,莫不肆力伊瀍,人急其务。 实宜安静新人,劝其稼穑,令国有九年之粮,家有水旱之备。 若乘之以羁绁,则所废多矣。 一夫从役,举家失业。 今复秋稼盈田,禾菽遍野,銮驾所幸,腾践必殷。 未若端拱中天,坐招四海,耀武崧原,礼射伊洛,士马无跋涉之劳,兆民有康哉之咏。 可不美欤? ”不从。 诏以本官行相州事。 世宗至邺,亲幸平第,见其诸子。 寻正刺史,加征虏将军。 平劝课农桑,修饰太学,简试通儒以充博士,选五郡聪敏者以教之,图孔子及七十二子于堂,亲为立赞。 前来台使颇好侵取,平乃画“履虎尾”、“践薄冰”于客馆,注颂其下,以示诫焉。 加平东将军,征拜长兼度支尚书,寻正尚书,领御史中尉。 冀北刺史、京兆王愉反于信都,以平为使持节、都督北讨诸军事、镇北将军、行冀州事以讨之。 世宗临式干殿,劳遣平曰:“愉,朕之元弟,居不疑之地,豺狼之心,不意而发。 欲上倾社稷,下残万姓。 大义灭亲,夫岂获止? 周公行之于古,朕亦当行之于今。 委卿以专征之任,必令应期摧殄,务尽经略之规,勿亏推毂之寄也。 何图今日言及斯事。 ”因嘘唏流涕。 平对曰:“臣愉天迷其心,构此枭悖。 陛下不以臣不武,委以总督之任,今大宥既敷,便应有征无战。 脱守迷不悟者,当仰凭天威,抑厉将士,譬犹太阳之消微露,巨海之荡荧烛,天时人事,灭在昭然。 如其稽颡军门,则送之大理;若不悛待戮,则鸣鼓衅钟。 非陛下之事。 ”平进次经县,诸军大集。 夜有蛮兵数千斫平前垒,矢及平帐,平坚卧不动,俄而乃定。 遂至冀州城南十六里。 贼攻围济州军,拔栅填堑,未满者数尺。 诸将合战,无利而还,惮于更进。 平亲入行间,劝以重赏,士卒乃前,大破逆众。 愉时坠马,乃有一人下马授愉,止而斗死。 乘胜逐北,至于城门,斩首数万级,遂围城烧门。 愉与百余骑突门出走,遣统军叔孙头追之,去信都八十里擒愉。 冀州平,世宗遣兼给事黄门侍郎、秘书丞元梵宣旨慰劳。 征还京师,以本官领相州大中正。 平先为尚书令高肇、侍御史王显所恨,后显代平为中尉,平加散骑常侍。 显劾平在冀州隐截官口,肇又扶成其状,奏除平名。 延昌初,诏复官爵,除其定冀之勋。 前来良贱之讼,多有积年不决。 平奏不问真伪,一以景明年前为限,于是争讼止息。 武川镇民饥,镇将任款请贷未许,擅开仓赈恤,有司绳以费散之条,免其官爵。 平奏款意在济人,心无不善,世宗原之。 迁中书令,尚书如故。 肃宗初,转吏部尚书,加抚军将军。 平高明强济,所在有声,但以性急为累。 尚书令、任城王澄奏理平定冀之勋,请酬以山河之赏。 灵太后乃封武邑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缣二千五百匹。 先是,萧衍遣其左游击将军赵祖悦偷据西硖石,众至数万,以逼寿春。 镇南崔亮攻之,未克,又与李崇乖贰。 诏平以本官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为行台,节度诸军,东西州将一以禀之,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 诏平长子奖以通直郎从。 赐平缣帛百段、紫纳金装衫甲一领,赐奖缣布六十段、绛衲袄一领。 父子重列,拜受家庭,观者荣之。 于是率步骑二千以赴寿春。 平巡视硖石内外,知其盈虚之所。 严勒崇、亮,令水陆兼备,克期齐举。 崇、亮惮之,无敢乖互。 频日交战,屡破贼军。 安南将军崔延伯立桥于下蔡,以拒贼之援军。 贼将王神念、昌义之等不得进救,祖悦守死穷城。 平乃部分攻之。 令崔亮督陆卒攻其城西,李崇勒水军击其东面,然后鼓噪,南北俱上。 贼众周章,东西赴战。 屠贼外城,贼之将士相率归附。 祖悦率其余众固保南城,通夜攻守,至明乃降。 斩祖悦,送首于洛,俘获甚众。 以功迁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将军如故。 平还京师,灵太后见于宣光殿,赐以金装刀杖一口。 时南徐州表云:萧衍堰淮水为患。 诏公卿议之,平以为不假兵力,终自毁坏。 及淮堰破,灵太后大悦,引群臣入宴,敕平前鸣箫管,肃宗手赐缣布百段。 熙平元年冬卒,遗令薄葬。 诏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帛七百匹。 灵太后为举哀于东堂。 赠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文烈公。 平自在度支,至于端副,夙夜在公,孜孜匪懈,凡处机密十有余年,有献替之称。 所制诗赋箴谏咏颂,别有集录。 平长子奖,字遵穆,袭。 容貌魁伟,有当世才度。 自太尉参军事,稍迁通直郎、中书侍郎、直阁将军、吏部郎中、征虏将军,迁安东将军、光禄大夫,仍吏部郎中。 又以本官兼尚书,出为抚军将军、相州刺史。 初,元义擅朝,奖为其亲待,频居显要。 灵太后反政,削除官爵。 孝庄初,为散骑常侍、镇东将军、河南尹。 奖前后所历,皆以明济著称。 元颢入洛,颢以奖兼尚书右仆射,慰劳徐州。 羽林及城人不承颢旨,害奖,传首洛阳。 出帝时,奖故吏通直散骑常侍宋游道上书理奖曰:“臣闻赏善罚恶,谓之二机,有道存焉,所贵不滥。 是以子胥无罪,吴人痛之;郄宛不幸,国言未息。 故河南尹李奖,门居戚里,世擅名家,有此良才,是兼周用。 自少及长,忠孝为心,入朝出牧,清明流誉。 襟怀放畅,风神爽发;实廊庙之瑚琏,社稷之桢干。 往岁,北海窃据,负扆当朝,王公卿士,俯眉从事。 而奖阖门百口,同居京洛,既被羁絷,自拔无由。 托使东南,情存避难,当时物论,谓其得所。 然北海未败之日,徐州刺史元孚为其纯臣,莫之敢距,表启相望,迟速唯命。 及皇舆返正,神器斯复,轻薄之徒,共生侥幸,诡言要赏,曲道求通,滥及善人,称为己力。 若以奖受命贼朝,语迹成罪,便与天下共当此责。 于时朝旨唯命免官,亦既经恩,方加酷滥。 伊昔具臣,比肩贼所,身临河上,日寻干戈,时逢宽政,任遇不改。 一介使人,独婴斯戮,凡在有心,孰不嗟悼! 前朝所以论功者,见其边人且相慰悦,其有郭默生乱,刘胤悬首,事乃权宜,盖非实录。 昔邓艾下世,段灼理其冤;马援物故,朱勃申其屈。 臣虽小人,趣事君子,有怀旧恩,义兼人故,见其若此,久欲陈辞。 含言未吐,遂至今日,幽泉已闭,垄树成行,内手扪心,顾怀愧慨。 幸逢兴圣,理运唯新,虽曰纂戎,事同创革。 频有大恩,被于率土,亡官失爵者,悉蒙追复。 而奖杂木犹存,牛车未改。 士感知乙,怀此无忘,轻率瞽言,干犯辇毂。 伏愿天鉴,赐垂矜览,加其赠秩,慰此幽魂。 ”诏赠卫将军、冀州刺史。 子构,袭。 武定末,太子中舍人。 齐受禅,爵例降。 构弟训,太尉默曹参军。 奖弟谐,字虔和。 风流闲润,博学有文辩,当时才俊,咸相钦赏。 受父前爵彭城侯。 自太尉参军,历尚书郎、徐州北海王颢抚军府司马,入为长兼中书侍郎。 崔光引为兼著作郎,谐在史职,无所历意。 加辅国将军、相州大中正、光禄大夫,除金紫光禄大夫,加卫将军。 元颢入洛,以为给事黄门侍郎。 颢败,除名,乃为《述身赋》曰:  夫休咎相蹑,祸福相生。 龟筮迷其兆,圣达蔽其萌。 览成败于前迹,料趣舍于人情。 咸争途以走利,罕外己以逃名。 连从车以载祸,多厩马以取刑。 岂知夫一介独往,乃千乘所不能倾。 伊薄躬之悔吝,无性命之淑灵。 藉休庸于祖武,仰余烈于家声。 徒从师以下学,乏游道于上京。 洎方年之四五,实始筮之弱龄。 爰释巾而从吏,谬邀宠于时明。 彼囗囗之赫赫,乃陋周而小汉。 帝文笃其成功,我武治其未乱。 掩四奥而同轨,穆三辰而贞观。 威北畅而武戢,鼎南迁而文焕。 异人相趋于绛阙,鸿生接武于儒馆。 总群雅而同归,果方员而殊贯。 伊滥吹之所从,初窃服于宰旅。 奉盛王之高义,游兔园而容与。 缀鸿鹭之末行,连英髦之茂序。 及伯舅之西伐,赫灵旗之东举。 复奉役于前辕,仍执羁于后距。 迫玄冬之暮岁,历关山之遐阻。 风激沙而破石,雪浮河而漫野。 乐在志其无端,悲涉物而多绪。 俄宫车之晏驾,改乘辕而归予。 属推恩之在今,自傍枝而禔福。 既献囗以命宗,叨微躬于侯服。 礼空文于覜飨,赋无征于汤沐。 思守位而匪懈,每屏居而自肃。 忽忝命于建礼,游丹绮之重复。 信兹选之为难,乃上应于列宿。 阳源犹且自免,何称仲治与太叔。 余生囗之萧散,本寓名而为仕。 好不存于吏法,才实疏于政理。 竟火烛之不事,徒博弈其贤已。 窃自托于诸生,颇驰骋于文史。 通人假其余论,士林察于囗理。 乃妄涉于风流,遂饰辈于士子。 且以自托,囗囗囗囗。 虽迩傒尘滓,而赏许云霞。 栖闲虚以筑馆,背城阙而为家。 带二学之高宇,远三市之狭邪。 事虽俭而未陋,制有度而不奢。 山隐势于复石,水回流于激沙。 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 座有清谈之客,门交好事之车。 或林嬉于月夜,或水宴于景斜。 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华。 羞绿芰与丹藕,荐朱李及甘瓜。 虽惭洛水之名致,有类金谷之喧哗。 聊自足于所好,岂留连于或号? 思炯戒而自反,勖身名于所蹈。 奉哲后之渊猷,赞崇麾于华奥。 岂千乘之乏使? 感一眄之相劳。 竟不留于三月,因病满而休告。 彼东观之清华,乃任隆于载笔。 蔡一去而贻恨,张再选而有述。 忽牵短而滥官,司惇史于藏室。 惭班子之繁丽,微马生之简实。 复通籍而延宠,陪帝扃之华密。 信仪凤之所栖,乃丝文之自出。 历五载而徘徊,犹官命之不改。 谢能飞于无翼,故同滞于有待。 晚加秩于戎章,乃囗号之斯在。 属运道之将季,谅冠屦之无碍。 奄升御于鼎湖,忽流哀于四海。 昔汉命之中微,皇统于是三绝。 暨孝昌之陵陂,亦继囗而祸结。 将《小雅》之诗废,复三纲之道灭。 思跼蹐于时昏,独沉吟于运闭。 遂退处于穷里,不外交于人世。 及数反于中兴,驱时雄而电逝。 既藉取乱之权,方乘转圆之势。 俄隙开而守废,遂冠冕之毁裂。 彼膏原而涂野,嗟卫肝与稽血。 何古今之一揆,每治少而乱多。 卢遁身于东掖,荀窘迹于南罗。 时获逃于囗阜,仍窜宿于岩阿。 首丘急于明发,东路长其如何。 遽登舟而鼓柂,乃沿洛而泛河。 骛寸阴于不测,竞征鸟于归波。 时在所而放命,连百万于山东。 何信都之巨猾,若封豕与大风。 肆吞噬于觜距,咸邑烬而野空。 径黎阳之寇聚,迫崖垒之沨隆。 躁通川而鼎沸,矢交射于舟中。 备百罹于兹日,谅陈蔡之非穷。 乘虎口而获济,陵阳侯而迅往。 得投憩于濮阳,实陶卫之旧壤。 望乡村而伫立,曾不遥之河广。 闻虏马之夕嘶,见胡尘之昼上。 王略恢而庙胜,车徒发而雷响。 扇风师之猛气,张天NV之层网。 裁一鼓而冰销,俄氛昆之廓荡。 昔蘧生之出奔,睹亡征于乱政。 及季子之来反,乃君立而位定。 伊吾人之蕞尔,本无傒于衰盛。 忻草茅而偃伏,且优游于宸庆。 复推斥于宦流,延光华于玺命。 甫闻内侍之忝,复奉优加之令。 何金紫之陆离,郁貂玉之相映。 时权定之云初,尚民心之易扰。 何建武之明杰,茂雄姿于天表。 忽灵命之有归,藉亲均而争绍。 师出楚而飙发,旆陵江而云矫。 辟阊阖之峥嵘,端冕旒于亿兆。 神驾逝以流越,翠华飙而缭绕。 苟命舛而数违,虽功深而祚夭。 时难忽然已及,网罗周其四张。 非五三之亲暱,罕徇节于汉阳。 彼百僚之冠带,咸北面于西王。 矧恩疏而任远,固身存而义亡。 及宸居之反正,振天网于颓纲。 甄大义以明罚,虚半列于周行。 乃褫带而来反,驱下泽于故乡。 探宿志以内求,抚身途而自计。 不诡遇以邀合,岂钓名以干世。 独浩然而任己,同虚舟之不系。 既未识其所以来,亦岂知其所以逝。 于是得丧同遣,忘怀自深。 遇物栖息,触地山林。 虽因西浮之迹,何异东都之心。 愿自托于鱼鸟,永得性于飞沉。 庶保此以获没,不再罪于当今。 孝静初,遭母忧,还乡里。 征为魏尹,将军如故,以禫制未终,表辞。 朝议亦以为优,仍许其让。 萧衍求通和好,朝廷盛选行人,以谐兼散骑常侍,为聘使主。 谐至石头,萧衍遣其主客郎范胥当接。 谐问胥曰:“主客在郎官几时? ”胥答曰:“我本训胄虎门,适复今任。 ”谐言:“国子博士不应左转为郎。 ”胥答曰:“特为接应远宾,故权兼耳。 ”谐言:“屈己济务,诚得事宜。 由我一介行人,令卿左转。 ”胥答曰:“自顾菲薄,不足对扬盛美,岂敢言屈? ”胥问曰:“今犹尚暖,北间当小寒于此? ”谐答曰:“地居阴阳之正,寒暑适时,不知多少。 ”胥曰:“所访邺下,岂是测影之地? ”谐答曰:“皆是皇居帝里,相去不远,可得统而言之。 ”胥曰:“洛阳既称盛美,何事还邺? ”谐答曰:“不常厥邑,于兹五邦,王者无外,所在关河,复何所怪? ”胥曰:“殷人否危,故迁相耿,贵朝何为而迁? ”谐答:“圣人藏往知来,相时而动,何必俟于隆替? ”胥曰:“金陵王气兆于先代,黄旗紫盖,本出东南,君临万邦,故宜在此。 ”谐答曰:“帝王符命,岂得与中国比隆? 紫盖黄旗,终于入洛,无乃自害也? 有口之说,乃是俳谐,亦何足道! ”萧衍亲问谐曰:“魏朝人士,德行四科之徒凡有几人? ”谐对曰:“本朝多士,义等如林,文武贤才,布在列位,四科之美,非无其人,庸短造次,无以备启。 ”衍曰:“武王有乱臣十人。 魏虽人物之盛,岂得顿如卿言? ”谐曰:“愚谓周称十人,本举佐命,至于‘济济多士’,实是文王之诗。 皇朝廊庙之才,足与周人有竞。 ”衍曰:“若尔,文足标异、武有冠绝者,便可指陈。 ”谐曰:“大丞相渤海王秉文经武,左右皇极,画一九州,悬衡四海。 录尚书、汝阳王元叔昭、尚书令元世俊,宗室之秀,绾政朝端。 左仆射司马子如、右仆射高隆之,并时誉民英,戮力匡辅。 侍中高岳、侍中孙腾,勋贤忠亮,宣赞王猷。 自余才美,不可具悉。 ”衍曰:“故宜辅弼幼主,永固基业,深不可言。 ”江南称其才辩。 使还,除大司农卿,加骠骑将军,转秘书监。 遇偏风废顿。 武定二年卒,年四十九,时人悼惜之。 赠骠骑大将军、卫尉卿、齐州刺史。 所著文集,别有集录行于世。 长子岳,武定末,司徒祭酒。 岳弟庶,尚书南主客郎。 谐弟邕,字修穆。 幼而俊爽,有逸才。 著作佐郎、高阳王雍友。 凡所交游皆倍年,俊秀才藻之美,为时所称。 年二十五,卒。 赠镇远将军、洛州刺史,谥曰文。 史臣曰:邢峦以文武才策,当军国之任,内参机揆,外寄折冲,其纬世之器欤? 李平以高明干略,效智于时,出入当官,功名克著,盖赞务之英也。 发布时间:2024-11-30 10:00:15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ji/10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