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宋史》 本纪第三十二 高宗九 内容: 三十一年春正月甲戌朔,以日食,不受朝。 丁丑,雷。 丁亥,免湖州增丁所输绢。 夜,风雷雨雪交作。 辛卯,诏江、浙官民户均输和市𫄟帛。 壬辰,刘宝落节钺、福建路居住。 丙申,大雨雪,给三衙卫士、行在贫民钱及薪炭,命常平振给辅郡细民,诸路监司决狱。 己亥,放张浚、胡铨自便。 庚子,禁淮南拘籍户马。 二月戊申,复置邛州惠民监。 癸丑,以赵密领殿前都指挥使。 甲寅,罢杨存中殿前都指挥使,进太傅,为醴泉观使,封同安郡王。 丙辰,置行在会子务。 乙丑,复鬻僧道度牒。 诏分经义、诗赋为两科。 丙寅,诏通进司承受内降文字,并囊封送三省、枢密院。 辛未,秦熹卒,赠太傅。 三月甲戌朔,命破敌军统制陈敏部兵屯太平州。 己卯,官勋臣魏仁浦、马知节、余靖、寇瑊诸孙各一人。 选文臣宗室主西、南外两宗司。 庚辰,禁两淮抑民附种。 以利州西路御前诸军都统制吴拱知襄阳府,部兵三千戍之。 壬午,以兵部尚书杨椿参知政事。 丁亥,夺秦熹赠官及遗表恩赏。 庚寅,以陈康伯为尚书左仆射,朱倬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卯,复李光左中大夫,官其子孙二人。 壬辰,地震。 庚子,以前徽猷阁待制张宇发死节,赠四官,录其子孙。 夏四月丁巳,以久雨伤蚕麦,盗贼间发,命侍从、台谏条上弭灾除盗之策。 出天申节银十万两加充户部籴本。 辛未,遣周麟之使金贺迁都。 壬申,权减荆南上供钱银绢丝米之半,用招填禁军。 是月,金主亮率文武群臣如汝、洛。 五月癸酉朔,给两淮民兵荒田。 乙亥,增筑禁城。 戊寅,诏吴拱视缓急退守荆南。 己丑,命沿淮州郡毋纳北人。 辛卯,金遣高景山、王全来贺天申节。 全扬言无礼,致其主亮语,求淮、汉地及指取将相近臣计事,且以钦宗皇帝讣闻。 壬辰,选两浙、江东、福建诸州禁军弓弩手之半,部送枢密院按试。 甲午,宰执召同安郡王杨存中及三衙帅赵密等至都堂议举兵。 诏以王全语谕诸路统制、帅守、监司,随宜应变,毋失机会。 是日,为钦宗皇帝发丧,特诏持斩衰三年。 乙未,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仍命制置使王刚中同处置军事。 丙申,命主管马军司成闵部兵三万人戍鄂州。 庚子,命两浙、江、湖、福建诸州起禁军弓弩手,部送明州、平江府、江、池、太平三州、荆南府军前。 殿中侍御史陈俊卿言,内侍张去为窃权挠政,乞斩之以作士气。 六月乙巳,以群臣三上表,始听政。 丙午,刘锜乞即日移军渡江,诏锜进发,骑兵屯扬州。 丁未,出宫女三百九十人。 蠲临安府禁军阙额钱五年。 乙酉,以御史中丞汪澈为湖北、京西宣谕使。 辛亥,金主亮遣大怀正至盱眙,语送伴使吕广问云:将以六月迁汴京。 令其归奏。 癸丑,罢教坊,并敕令所归刑部。 乙卯,以刘锜为淮南、江东西、浙西制置使。 戊午,命带御器械刘炎同提举措置沿淮盗贼。 庚申,彗出角。 遣步军司都统制戚方提总江上诸军策应军马,听刘锜节制。 谕吴拱严备襄阳,视缓急,合田师中、成闵兵以援之。 甲子,始御正殿。 乙丑,放女乐二百余人。 丙寅,听淮南诸州移治清野。 戊辰,以周麟之辞使北,命枢密都承旨徐哲代行。 淮北民兵崔唯夫、董臻等率众万余来归。 秋七月丙子,命两浙、江东滨海诸州预备敌兵。 诏诸路帅臣教阅土兵、弓手。 戊寅,命雷州守臣节制高、容、廉、化四州军马。 时雷州军贼凌铁作乱,东南第十二将高居弁会五州巡尉官兵讨平之。 戊子,周麟之分司、筠州居住。 辛卯,振给淮南归正人。 壬辰,徐哲等至盱眙,金主亮以非所指取之人,谕遣亟还。 癸巳,诏:“四川财赋,自当专任总领所。 如遇警急,调发不及申奏,则令宣、制司随宜措置,先举后闻。 ”乙未,行新造会子于淮、浙、湖北、京西诸州。 是月,金主亮徙都汴京,命其臣刘萼由唐、邓瞰荆、襄,张中彦、王彦章据秦、凤、窥巴、蜀,苏保衡、完颜郑家奴由海道趋两浙。 八月辛丑朔,忠义人魏胜复海州,李宝承制以胜知州事。 丙午,蠲诸路逋欠经总制钱、江浙等路上供米。 丁未,以婉容刘氏妄预国政,废于家。 蠲淮南、京西、湖北民秋税之半。 辛亥,以刘婉容事连坐,昭庆军承宣使王继先福州居住,停子孙官,籍其赀。 甲寅,李宝率舟师三千发江阴,大风,退泊明州关澳,聚兵复进。 乙卯,刘锜引兵屯扬州,遣统制王刚以兵五千屯宝应。 丁巳,召田师中赴行在。 寻以吴拱为鄂州诸军都统制。 壬戌,复用资政殿学士张焘落致仕、知建康府。 癸亥,分处归正人于淮南诸州,能自存者从便,愿为兵者籍之。 乙丑,诏便宜选补战功人,后勿递减。 丙寅,出内帑钱七万缗,犒戍兵之家,仍悉除军债。 乙巳,起复成闵为湖北、京西制置使,节制两路军马。 九月庚午朔,命大臣朝飨太庙。 辛未,宗祀徽宗于明堂,以配上帝,大赦。 甲戌,金人犯黄牛堡,守将李彦坚拒却之,金兵遂扼大散关,吴璘驻青野原,遣将高松等援之。 庚辰,以给事中黄祖舜同知枢密院事。 壬午,流星昼陨。 乙酉,诏刘锜、王权、李显忠、戚方严备清河、颖河、涡河口。 丁亥,成闵渡江,屯应城县,遣吴拱戍郢州。 博州民王友直聚兵大名,自称河北安抚制置使,以其徒王任为副,遣军师冯谷入朝奏事。 吴璘遣将彭青至宝鸡渭河,夜劫金人桥头砦,破之。 庚寅,成闵遣统制赵撙部兵五千驻德安。 辛卯,金国趣使臣书至楚州,守臣以闻,其辞多悖慢。 壬辰,监盱眙军淮河渡夏俊复泗州。 癸巳,金人犯通化军,守将张超拒却之。 甲午,册谥大行皇帝曰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庙号钦宗。 吴璘遣将刘海复秦州,金守将萧济降。 乙未,金人犯信阳军。 丙申,吴璘遣将曹水休复洮州。 戊戌,刘锜发扬州。 诏以金人背盟,降敕榜招谕中原军民。 己亥,兰州汉军千户王宏杀其刺史温敦乌乜来降。 吴璘遣将彭青复陇州。 是月,金主亮以尚书右丞李通为大都督,造浮梁于淮水之上,遂自将来攻,兵号百万,远近大震。 冬十月庚子朔,诏将亲征。 魏胜攻沂州,败,还海州,金人围之。 李宝以舟师至东海县,金人解围去,宝遂入海州。 辛丑,金人自涡口渡淮。 癸卯,以吴璘兼陕西、河东招讨使,刘锜兼京东、河北东路招讨使,成闵兼京西、河北西路招讨使。 金人陷蒋州。 李显忠遣统制孔福与金人战于大人洲,败之。 乙巳,金人复犯海州,魏胜、李宝击却之。 刘锜引兵次淮阴,金人将自清河口入淮,锜列兵于运河岸以扼之。 丁未,命宣抚制置司传檄契丹、西夏、高丽、渤海诸国及河北、河东、陕西、京东、河南诸路,谕出师共讨金人。 是日,金人立其东京留守葛王褒为皇帝,改元大定。 戊申,王权闻金兵大至,自庐州引兵遁,屯昭关。 己酉,知均州武钜招纳北界杜海等二万人来归。 庚戌,复置机速房。 知庐州龚涛闻金兵将至,弃城走。 辛亥,金将萧琦陷滁州,守臣陆廉弃城走。 壬子,改建王玮为镇南军节度使。 刘锜遣统制王刚等击败金人于清河口,金人复来战,刚失利。 吴拱遣将侯俊、郝敦书复唐州。 癸丑,借江、浙、荆湖等路坊场净利钱三百八十万缗以备赏军。 金人围庐州,都监、权州事杨春率兵突阵出,守水砦。 金人又攻海州,李宝力战败之,解围去。 甲寅,金人攻樊城,吴拱遣守将翟贵、王进与战,贵、进俱战死,金兵亦退。 刘锜遣兵渡淮及金人战,死者十七八。 金主亮以大军至庐州城北之五里,筑土城以居。 戚方遣将张宝复蒋州。 乙卯,以金人渝盟告于天地、宗庙、社稷。 命州县谕富民捐赀助国。 刘锜闻王权遁,自淮阴引兵归扬州。 丙辰,金主亮入庐州,王权自昭关遁,金人追至尉子桥,破敌军统制姚兴战死,权退保和州。 金州都统制王彦遣统制任天锡出洵阳,复丰阳县。 丁巳,帝闻王权败,召杨存中同宰执议于内殿,陈康伯赞帝定议亲征。 武钜遣将荀琛复邓州。 戊午,任天锡复商洛县。 命吴璘趣出兵汉中,叶义问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参谋军事。 金人犯真州,步军司统制邵宏渊逆战于胥浦桥,兵败,真州陷。 金人不入城,遂犯扬州。 己未,任天锡复商州,执其守完颜守能。 赵撙引兵渡淮。 庚申,以杨存中为御营宿卫使。 赵撙复褒信县。 王权自和州遁归,屯于东采石。 辛酉,复汤思退观文殿大学士、充醴泉观使兼侍读。 分行在官吏三之一扈从,余留行遣常事。 金人陷和州。 壬戌,以将士劳于征讨,避殿减膳。 刘锜退军瓜州镇,金人陷扬州,淮东安抚使刘泽弃城奔泰州。 以户部侍郎刘岑为御营随军都转运使,李显忠为御营先锋都统制屯芜湖,主管步军司李捧为前军都统制。 赵撙复新蔡县。 癸亥,募诸州豪民招枪杖、弓箭手赴行在。 金人入扬州。 王权自采石夜还建康,寻复如采石。 甲子,复张浚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 吴璘遣统制吴挺、向起等及金人战于德顺军之治平砦,败之。 赵撙复平兴县。 乙丑,金人趋瓜州,刘锜遣统领员琦拒之于皂角林,大败之,斩其统军高景山。 丙寅,李宝遇金舟师于胶西县陈家岛,大败之,斩完颜郑家奴等五人。 刘锜还镇江府。 赵撙复蔡州,斩其总管杨寓。 分御营宿卫为五军。 金人攻秦州,向起、吴挺击却之。 丁卯,叶义问至镇江。 诏起江、浙、福建诸州强丁赴江上诸军。 武钜复虢州卢氏县,任天锡复朱阳县。 戊辰,殿中侍御史杜莘老劾内侍张去为,帝不悦,去为致仕,出莘老知遂宁府。 十一月己巳朔,邵宏渊遣统领崔皋及金人战于定山,败之。 任天锡复虢州,守将萧信遁去。 庚午,通州守臣崔邦弼弃城去。 辛未,成闵引兵发应城县,援淮西。 遣权吏部侍郎汪应辰诣浙东措置海道。 壬申,以张浚判建康府。 召王权赴行在,以李显忠代将。 邵宏渊为池州都统制。 金人犯瓜州,镇江中军统制刘汜战败走,权都统制李横亦遁。 金人铁骑奄至江上,统制魏俊、王方死之。 叶义问惶怖欲退走,复趋建康。 金人游骑至无为军,守臣韩髦弃城走。 癸酉,淮宁府民陈亨祖执同知完颜耶鲁,以其城来归。 赵撙引兵去,蔡州复陷。 甲戌,池州统制官崔定等复入无为军。 乙亥,金主亮临江筑坛,刑马祭天,期以翌日南渡。 丙子,虞允文督建康诸军统制官张振、王琪、时俊、戴皋等以舟师拒金主亮于东采石,战胜,却之。 崔定复巢县,任天锡复上津、商洛二县。 丁丑,虞允文遣水军统制盛新以舟师击金人于杨林河口,又败之。 金主亮焚其舟而去。 戊寅,王彦遣将杨坚复栾川县。 己卯,以汤思退为行宫留守。 虚恨蛮犯嘉州笼蓬堡,官军大败,副将郑祥等为所杀。 庚辰,金主亮引军趋淮东。 癸未,吴璘病,自仙人原还兴州,留姚仲节制军事,虞允文自采石率李捧一军及戈船如镇江备敌。 甲申,赠姚兴、魏俊、王方官。 金主亮至扬州。 乙酉,贷刘汜死、英州编管。 江州统制李贵、忠义首领孟俊复顺昌府,金州将邢进复华州。 丙戌,赐战士帛,给其家薪炭。 任天锡复陕州。 丁亥,刘锜以疾罢,以御营宿卫中军统制刘锐权镇江都统制。 成闵自京西还建康,遂如镇江。 戊子,吴璘复力疾上仙人原。 己丑,王权贷死、琼州编管。 李宝泛海南归。 金人复攻陕州,任天锡破走之。 复犯襄阳,统制官李胜等拒却之,复通化军。 王彦遣将杨坚、党清至西京长水县及金人战,败之。 庚寅,复长水县。 癸巳,以成闵为镇江都统制、淮东制置使、京东西路河北东路淮北泗宿州招讨使,李显忠为淮西制置使、京畿河北西路淮北寿亳州招讨使,吴拱为湖北京西制置使、京西北路招讨使。 甲午,武钜遣乡兵总辖杜隐等复嵩州。 乙未,金人陷泰州。 是日,金人弑其主亮于扬州龟山寺。 戊戌,金都督府遣人持檄诣镇江军中议和。 十二月己亥朔,赵撙夜袭蔡州,复入其城。 王彦遣兵复福昌县。 庚子,杨存中及虞允文渡江至瓜州察金兵。 金人犯汉南之茨湖,鄂州军士史俊登其舟,获一将,诸军继进,遂击却之。 杨椿夜攻金人,杀其帅高定山,复庐州。 辛丑,以李宝为靖海军节度使、浙西通泰海州沿海制置使、京东东路招讨使。 金统军刘萼闻茨湖败,亦退师。 王彦遣将阎□巳复渑池县。 壬寅,天有白气。 以赵密为行宫在城都总管。 成闵渡江之扬州。 癸卯,命诸路招讨司率兵进讨,互相应援,沿江诸大帅条陈恢复事宜。 复岳州旧名。 右军统领沙世坚入泰州。 甲辰,虞允文自镇江入见。 均州统领昝朝复邓州。 乙巳,张浚至慈湖,命李显忠引兵渡江。 丙午,淮东统制王选复楚州。 丁未,杜隐等入河南府。 吴拱遣统制牛宏入汝州。 戊申,帝发临安,建王从行。 庚戌,金人渡淮北去。 壬子,次平江。 罢督视府。 虞允文还至镇江。 癸丑,淮东统制刘锐、陈敏引兵入泗州。 鄂州统制杨钦以舟师追败金人于洪泽镇。 乙卯,江北金兵尽去,李显忠复入和州。 吴璘遣将复水洛城。 金人复破汝州,牛宏败走。 戊午,次镇江府。 庚申,吴璘遣将拔金人治平砦。 壬戌,曲赦新复州军。 甲子,降淮南、京西、湖北杂犯死罪以下囚。 赏采石功,进统制张振、时俊等官。 金颖、寿二州巡检高显以寿春府来降。 丁卯,命诸道籍乡兵。 初,王友直、王任聚兵,尝命友直为天雄军节度使,任为天平军节度使。 金主褒既立,下令散其众,友直等自寿春来归。 是月,金主知亮已死,遂趋燕京。 三十二年春正月戊辰朔,日有食之。 帝在镇江。 己巳,金人犯寿春府,忠义将刘泰战死,金兵引去。 庚午,发镇江府。 壬申,至建康府,张浚入见。 丙子,祧翼祖主于夹室。 己卯,李显忠引兵还建康。 庚辰,罢郡守年七十者。 壬午,金人复犯蔡州,赵撙力战却之。 乙酉,权知东平府耿京遣其将贾瑞、掌书记辛弃疾来奏事。 己丑,金主遣其臣高忠建等来告嗣位。 以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知东平府。 庚寅,诏新复州县搜访仗节死义之士。 丙申,以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虞允文副之。 给事中金安节、中书舍人刘珙缴奏再上,乃改命存中措置两淮。 二月戊戌朔,罢借两浙、江、淮坊场净利钱。 以虞允文为兵部尚书、川陕宣谕使,措置招军市马及与吴璘议事。 庚子,兴州统领惠逢等复河州。 振两淮饥民。 壬寅,金人犯汝州,守将王宣逆战,败之。 癸卯,帝发建康。 惠逢复积石军,又克来羌城。 丁未,刘锜薨。 己酉,王宣及金人再战于汝州。 庚戌,金人全师来攻,宣败绩,弃去。 辛亥,金人复犯顺昌府,孟新拒却之,寻亦弃去。 壬子,赏蔡州功,赵撙等进官有差。 乙卯,至临安府。 兴元都统制姚仲攻巩州不下,退守甘谷城,遂引兵围德顺军。 丙辰,金人犯蔡州。 赵撙击却之。 戊午,复引兵来攻,撙又败之,金兵遁去。 王彦遣将马贵断河中南桥,金兵来攻,贵战败之。 壬戌,诏军士战死者禄其家一年,伤重而死于营者半之。 乙丑,王宣及右军副将汲靖败金人于蔡州确山县。 赵撙弃蔡州。 丙寅,金人复取之。 姚仲遣副将赵铨攻下镇戎军,金同知渭州秦弼及其子嵩来归。 王彦遣兵救陕州,遇金人于虢州东,败之,金兵引去。 丁卯,吴珙遣将复永安军、永宁、福昌、长水三县。 闰月癸酉,金人破河州,屠其城。 乙亥,命杨存中、李显忠固守新复州军,量度进讨。 丙子,姚仲遣将复原州。 戊寅,祔钦宗主于太庙。 癸未,振淮南归正人。 金人犯虢州。 吴璘遣杨从仪等攻拔大散关,分兵据和尚原,金人走宝鸡。 丙戌,给张浚钱十九万缗,造沿江诸军战舰。 庚寅,王刚破金人于海州。 辛卯,杨椿罢。 壬辰,姚仲攻德顺军,败金人于瓦亭砦、新店。 是月,张安国等攻杀耿京,李宝将王世隆攻破安国,执之以献。 三月壬寅,更定金使入境接伴、馆伴旧仪。 癸卯,成闵遣统制杜彦救淮宁,击败金人于项城县。 甲辰,罢扈从官吏赏典。 乙巳,录商、虢之功,加吴璘少傅、王彦为保平军节度使。 戊申,吴璘复德顺军,又遣将严忠取环州。 辛亥,命兵部侍郎陈俊卿、工部侍郎许尹经画两淮堡砦屯田。 癸丑,金人围淮宁府,守臣陈亨祖死之。 甲寅,吴璘自德顺军复还河池。 金人犯镇戎军。 丁巳,遣洪迈等贺金主即位。 戊午,忠义军统制、知兰州王宏拔会州。 金人陷淮宁府,统领戴规战死。 成闵归自淮东。 辛酉,金人攻原州。 丙寅,诏举贤良。 夏四月丁卯朔,姚仲遣兵救原州。 己巳,使侍从、台谏条上防秋足食足民策。 遣左武大夫都飞虎结约河东。 壬申,赏御营宿卫将士四万余人进官有差。 癸酉,蠲淮东残破州军上供银绢、米麦及经、总制钱一年。 蒙城县民倪震率丁口数千来归。 甲戌,募民耕淮东荒田,蠲其徭役及租税七年。 戊寅,以御史中丞汪澈参知政事。 金人围海州。 戊子,洪迈等辞行,报聘书用敌国礼。 是月,大雨,淮水暴溢数百里,漂没庐舍,人畜死者甚众。 五月戊戌,吴璘自河池如凤翔巡边,姚仲遣兵救原州,数败金人。 庚子,复置提举秦州买马监,命四川总领官兼权其职。 壬寅,姚仲及金人战于原州北岭,败绩。 戊申,复以杨存中为醴泉观使,奉朝请。 罢御营宿卫司。 辛亥,镇江都统制张子盖救海州,遇金人于石湫堰,大败之,金人解去。 甲寅,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节制淮东西、沿江州郡军马。 乙卯,知顺昌军孟昭率部曲来归。 己未,吴璘遣将复熙州。 壬戌,禁诸军互招逃亡。 加郑藻太尉。 振东北流民。 命张浚置御前万弩营,募淮民为之。 甲子,诏立建王玮为皇太子,更名慎。 加成闵太尉、主管殿前司,李显忠为太尉、主管马军司。 籍诸州归正人,愿为农者给官田,复租十年;愿为兵者赴军中。 六月丙寅朔,吴璘次大幽岭,檄召姚仲至军前,下河池狱,命夔路安抚使李师颜代将其兵。 戊辰,名新宫曰德寿。 庚午,以吴珙主管步军司。 罢三招讨司。 甲戌,加赠兄子为太师、中书令,追封秀王,谥安僖;妻张氏封王夫人。 乙亥,朱倬罢。 丙子,诏皇太子即皇帝位。 帝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 孝宗即位,累上尊号曰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崩于德寿殿,年八十一。 谥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 十六年三月丙寅,攒于会稽之永思陵。 光宗绍熙二年,加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赞曰:昔夏后氏传五世而后羿篡,少康复立而祀夏;周传九世而厉王死于彘,宣王复立而继周;汉传十有一世而新莽窃位,光武复立而兴汉;晋传四世有怀、愍之祸,元帝正位于建邺;唐传六世有安、史之难,肃宗即位于灵武;宋传九世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 夏经羿、浞,周历共和,汉间新室、更始,晋、唐、宋则岁月相续者也。 萧王、琅琊皆出疏属,少康、宣王、肃宗、高宗则父子相承者也。 至于克复旧物,则晋元与宋高宗视四君者有余责焉。 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 况时危势逼,兵弱财匮,而事之难处又有甚于数君者乎? 君子于此,盖亦有悯高宗之心,而重伤其所遭之不幸也。 然当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师,内相李纲,外任宗泽,天下之事宜无不可为者。 顾乃播迁穷僻,重以苗、刘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虖艰哉。 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 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 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 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 发布时间:2025-05-10 10:09:53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ji/102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