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宋史》 志第十九 五行四 内容: 金从革,金性也。 金失其性,则为变怪。 旧说以僭咎、恒旸、诗妖、民讹、毛虫之孽,白眚、白祥之类皆属之金,今从之。 建隆二年七月,晋州神山县北谷中有铁随水流出,方二丈三尺,其重七千斤。 太平兴国四年九月,夹江县民王谊得黑石二,皆丹文,其一云“君王万岁”,其二云“赵二十一帝”,缄其石来献。 至道二年二月,桂阳监熔银自涌成山峰状。 咸平四年十二月,亳州太清宫钟自鸣。 干兴元年四月甲戌,修奉山陵总管言:皇堂隧道穿得铜锅,有两耳,又于寝宫三门下穿得铜盂一、铁瓮一、铁甲叶三。 天圣元年三月庚辰,涪陵县相轧寺夜有光出阿育王塔之旧址,发之,得金铜像三百二十七。 五年七月壬寅,辽山县旧河凌地摧塔,获古钱一百四十六千五百四十三文。 明道元年五月壬午,汉州江岸获古钟一。 庆历四年五月乙亥,金溪县得生金山,重三百二十四两。 皇佑四年,干宁军渔人得小钟二于河滨。 五年二月己亥,干宁军又进古钟一。 至和二年四月甲午,浏阳县得古钟一。 熙宁元年至元丰元年,横州共获古铜鼓一十七。 元丰三年八月,岳州永庆寺获铜钟一、铜磬二。 六年,南溪县穿土得铜钱五万四千有奇。 七年三月,筠州获古铜钟一。 十一月,宾州获铜鼓一。 八年,昌元县通盐井得铜锅九、铜盆一、铜盘一。 崇宁五年十月,荆南获古铜鼎。 政和二年,玄圭始出。 晋州上一石,绿色,方三尺余,当中有文曰“尧天正”,其字如掌大而端楷类手画者,“尧”字居右,“天正”字缀行于左。 都堂验视,砻石三分而字画愈明,又于“尧”字之下隐约出一“瑞”字,位置始均,盖曰“天正尧瑞”云。 或谓晋阳,尧都也,方玄圭出,乃有此瑞。 四年,府畿、汝、蔡之间,连山大小石皆变为玛瑙,尚方取为宝带、器玩甚富。 五年正月,湖南提举常平刘钦言:芦荻冲出生金,重九斤八两,状类灵芝祥云;又淘得碎金四百七两有奇。 十一月,越州民拾生金。 湟州丁羊谷金坑仅千余眼得矿,成金共四等,计一百三十四两有奇。 重和元年十二月,孝感县楚令尹子文庙获周鼎六。 宣和四年后,御府所藏,往往复变为石,而色类白骨,此与周宝圭占略同。 五年,荥阳县贾谷山麒麟谷采石修明堂,得一石有文曰“明”,百官表贺。 五年四月,又获甗鼎三。 崇宁四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 既奉安于九成宫,车驾临幸,遍礼焉,至北方之宝鼎,忽漏水溢于外。 刘炳谬曰:“正北在燕山,今宝鼎但取水土于雄州境,宜不可用。 ”其后竟以北方致乱。 建炎元年,南京留守朱胜非夜防城,见南门外火光烛地,掘之,得铜印,有文曰“朱胜私印”。 火铄金,金所畏也。 后拜相,有明受之变,卒坐眨。 三年,吉州修城,役夫得髑髅弃水中,俄浮一钟,有铭五十六字,大略云:“唐兴元年,吾子没,瘗庐陵西垒,后当火德五九之际,世衰道败,浙、梁相继丧乱,章贡康昌之日,吾亦复出是邦,东平鸠工,复使吾子同河伯听命水官。 ”郡守命录其辞,录毕而钟自碎。 绍兴十一年三月庚申,长安兵刃皆生火光。 二十六年,郫县地出铜马,高三尺,制作精好,风雨夜嘶。 绍兴中,耕者得金瓮重二十四钧于秦桧别业。 干道二年三月丙午夜,福清县石竹山大石自移,声如雷。 石方可九丈,所过成蹊,才四尺,而山之木石如故。 庆元二年十二月,吴县金鹅乡铜钱百万自飞。 建隆二年,京师夏旱,冬又旱。 三年,京师春夏旱。 河北大旱,霸州苗皆焦仆。 又河南、河中府、孟、泽、濮、郓、齐、济、滑、延、隰、宿等州并春夏不雨。 四年,京师夏秋旱。 又怀州旱。 干德元年冬,京师旱。 二年正月,京师旱。 夏,不雨。 是岁,河南府、陕、虢、麟、博、灵州旱,河中府旱甚。 四年春,京师不雨。 江陵府、华州、涟水军旱。 五年正月,京师旱;秋,复旱。 开宝二年夏至七月,京师不雨。 三年春夏,京师旱。 邠州夏旱。 五年春,京师旱;冬,又旱。 六年冬,京师旱。 七年,京师春夏旱;冬又旱。 河南府、晋、解州夏旱。 滑州秋旱。 八年春,京师旱。 是岁,关中饥,旱甚。 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京师旱。 三年春夏,京师旱。 四年冬,京师旱。 五年夏,京师旱;秋又旱。 六年春夏,京师旱。 七年春,京师旱。 孟、虢、绛、密、瀛、卫、曹、淄州旱。 九年夏,京师旱。 秋,江南大旱。 雍熙二年冬,京师旱。 三年冬,京师旱。 四年冬,京师旱。 端拱二年五月,京师旱,秋七月至十一月,旱,上忧形于色,蔬食致祷。 是岁,河南、莱、登、深、冀、旱甚,民多饥死,诏发仓粟贷之。 淳化元年正月至四月,不雨,帝蔬食祈雨。 河南、凤翔、大名、京兆府、许、沧、单、汝、干、郑、同等州旱。 二年春,京师大旱。 三年春,京师大旱;冬,复大旱。 是岁,河南府、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及亳建淮阳等三十六州军旱。 四年夏,京师不雨,河南府、许汝亳滑商州旱。 五年六月,京师旱。 至道元年,京师春旱。 二年春夏,京师旱。 咸平元年春夏,京畿旱。 又江浙、淮南、荆湖四十六军州旱。 二年春,京师旱甚。 又广南西路、江、浙、荆湖及曹、单、岚州、淮阳军旱。 三年春,京师旱。 江南频年旱。 四年,京畿正月至四月不雨。 景德元年,京师夏旱,人多暍死。 三年夏,京师旱。 大中祥符二年春夏,京师旱。 河南府及陕西路、潭、邢州旱。 三年夏,京师旱。 江南诸路、宿州、润州旱。 八年,京师旱。 九年秋,京师旱。 大名府、澶州、相州旱。 天禧元年,京师春旱,秋又旱。 夏,陕西旱。 四年春,利州路旱。 夏,京师旱。 五年冬,京师旱。 天圣二年春,不雨。 五年夏秋,大旱。 六年四月,不雨。 明道元年五月,畿县久旱伤苗。 二年,南方大旱。 景佑三年六月,河北久旱,遣使诣北岳祈雨。 庆历元年九月丁未朔,遣官祈雨。 二年六月戊寅,祈雨。 三年,遣使诣岳渎祈雨。 四年三月丙寅,遣内侍两浙、淮南、江南祠庙祈雨。 五年二月,诏:天久不雨,令州县决淹狱,又幸大相国寺、会灵观、天清寺、祥源观祈雨。 六年四月壬申,遣使祈雨。 七年正月,京师不雨。 二月丙寅,遣官岳渎祈雨。 三月辛丑,西太乙宫祈雨。 皇佑元年五月丁未,遣官祈雨。 三年,恩、冀诸州旱。 三月,分遣朝臣诣天下名山大川祠庙祈雨。 至和二年四月甲午,遣官祈雨。 嘉佑五年,梓州路夏秋不雨。 七年三月甲子,罢春燕,以久旱故也。 辛丑,西太乙宫祈雨。 治平元年春,京师逾时不雨。 郑、滑、蔡、汝、颖、曹、濮、洺、磁、晋、耀、登等州、河中府、庆成军旱。 二年春,不雨。 熙宁二年三月,旱甚。 三年,诸路旱。 六月,畿内旱。 八月,卫州旱。 五年五月,北京自春至夏不雨。 七年,自春及夏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淮南诸路久旱。 九月,诸路复旱。 时新复洮河亦旱,羌户多殍死。 八年四月,真定府大旱。 八月,淮南、两浙、江南、荆湖等路旱。 九年八月,河北、京东、京西、河东、陕西旱。 十年春,诸路旱。 元丰二年春,河北、陕西、京东西诸郡旱。 三年春,西北诸路旱。 五年,亢旱。 六年夏,畿内旱。 元佑元年春,诸路旱。 正月,帝及太皇太后车驾分日诣寺观祷雨。 是冬,复旱。 二年春,旱。 三年秋,诸路旱,京西、陕西尤甚。 四年春,京师及东北旱,罢春燕。 八年秋,旱。 绍圣元年春,旱,疏决四京畿县囚。 三年,江东大旱,溪河涸竭。 四年夏,两浙旱。 元符元年,东南旱。 二年春,京畿旱。 建中靖国元年,衢、信等州旱。 大观二年,淮南、江东西诸路大旱,自六月不雨,至于十月。 政和元年,淮南旱。 三年,江东旱。 四年旱,诏振德州流民。 宣和元年二月,诏汝、颖、陈、蔡州饥民流移,常平官勒停。 秋,淮南旱。 四年,东平府旱。 五年夏,秦凤路旱。 是岁,燕山府路旱。 建炎二年夏,旱。 绍兴二年,常州大旱。 帝问致旱之由,中书舍人胡交修奏守臣周祀残酷所致,寻以属吏坐赃及杀不辜,窜岭南。 三年四月,旱,至于七月,帝蔬食露祷,乃雨。 五年五月,浙东、西旱五十余日。 六月,江东、湖南旱。 秋,四川郡国旱甚。 六年,夔、潼、成都郡县及湖南衡州皆旱。 七年春,旱七十余日,时帝将如建业,随所在分遣从臣,有事于名山大川。 六月,又旱,江南尤甚。 八年冬,不雨。 九年六月,旱六十余日,有事于山川。 十一年七月,旱。 戊申,有事于岳渎。 乙卯,祷雨于圜丘、方泽、宗庙。 十二年三月,旱六十余日。 秋,京西、淮东旱。 十二月,陕西旱。 十八年,浙东、西旱,绍兴府大旱。 十九年,常州、镇江府旱。 二十四年,浙东、西旱。 二十九年二月,旱七十余日。 秋,江、浙郡国旱。 三十年春,阶、成、凤、西和州旱。 秋,江、浙郡国旱,浙东尤甚。 隆兴元年,江、浙郡国旱,京西大旱。 二年,台州春旱。 兴化军、漳、福州大旱,首种不入,自春至于八月。 干道三年春,四川郡县旱,至于秋七月,绵、剑、汉州、石泉军尤甚。 四年夏六月,旱,帝将撤盖亲祷于太乙宫而雨。 时襄阳、隆兴、建宁亦旱。 八月,诏颁皇佑祀龙法于郡县。 五年夏秋,淮东旱,盱眙、淮阴为甚。 六年夏,浙东、福建路旱,温、台、福、漳、建为甚。 七年春,江西东、湖南北、淮南、浙、婺秀州皆旱;夏秋,江、洪、筠、潭、饶州、南康、兴国、临江军尤甚,首种不入。 冬,不雨。 九年,婺、处、温、台、吉、赣州、临江、南安诸军、江陵府皆久旱,无麦苗。 淳熙元年,浙东、湖南郡国旱,台、处、郴、桂为甚。 蜀关外四州旱。 二年秋,江、淮、浙皆旱,绍兴、镇江、宁国、建康府、常、和、滁、真、扬州、盱眙、广德军为甚。 三年夏,常、昭、复随郢金洋州、江陵德安兴元府、荆门汉阳军皆旱。 四年春,襄阳府旱,首种不入。 五年,常、绵州、镇江府及淮南、江东西郡国旱,有事于山川群望。 六年,衡、永、楚州、高邮军旱。 七年,湖南春旱,诸道自四月不雨,行都自七月不雨,皆至于九月。 绍兴、隆兴、建康、江陵府、台、婺、常、润、江、筠、抚、吉、饶、信、徽、池、舒、蕲、黄、和、浔、衡、永州、兴国、临江、南康、无为军皆大旱,江、筠、徽、婺州、广德军、无锡县尤甚,祷雨于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群望。 八年正月甲戌,积旱始雨。 七月,不雨,至于十一月:临安、镇江、建康、江陵、德安府、越、婺、衢、严、湖、常、饶、信、徽、楚、鄂、复、昌州、江阴、南康、广德、兴国、汉阳、信阳、荆门长宁军及京西、淮郡皆旱。 九年夏五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江陵、德安、襄阳府、润、婺、温、处、洪、吉、抚、筠、袁、潭、鄂、复、恭、合、昌、普、资、渠、利、阆、忠、涪、万州、临江、建昌、汉阳、荆门、信阳、南平、广安、梁山军、江山、定海、象山、上虞、、嵊县皆旱。 十年六月旱,至于七月,江淮、建康府、和州、兴国军、恭、涪、泸、合、金、州、南平军旱。 十一年四月,不雨,至于八月,兴元府、吉、赣、福、泉、汀、漳、潮、梅、循、邕、宾、象、金、洋、西和州、建昌军皆旱,兴元、吉尤甚。 冬,不雨,至于明年二月。 十四年五月,旱。 六月戊寅,有事于山川群望。 甲申,帝亲祷于太乙宫。 七月己酉,大雩于圜丘,望于北郊,有事于岳、渎、海凡山川之神。 时临安、镇江、绍兴、隆兴府、严、常、湖、秀、衢、婺、处、明、台、饶、信、江、吉、抚、筠、袁州、临江、兴国、建昌军皆旱,越、婺、台、处、江州、兴国军尤甚,至于九月,乃雨。 十五年,舒州旱。 绍熙元年,重庆府、蕲、池州旱。 二年五月,真、扬、通、泰、楚、滁、和、普、隆、涪、渝、遂、高邮、盱眙军、富顺监皆旱,简、资、荣州大旱。 三年夏,郢、扬、和州大旱;秋,简、资、普、荣、叙、隆、富顺监亦大旱。 四年,绵州大旱,亡麦。 简、资、普、渠、合州、广安军旱。 江、浙自六月不雨,至于八月,镇江、江陵府、婺、台、信州、江西、淮东旱。 五年春,浙东、西自去冬不雨,至于夏秋,镇江府、常、秀州、江阴军大旱,庐、和、濠、楚州为甚,江西七郡亦旱。 庆元二年五月,不雨。 三年,潼、利、夔路十五郡旱,自四月至于九月,金、蓬、普州大旱;四月壬子,祷于天地、宗庙、社稷。 六年四月,旱;五月辛未,祷于郊丘、宗社。 镇江府、常州大旱,水竭,淮郡自春无雨,首种不入,及京、襄皆旱。 嘉泰元年五月,旱。 丙辰,祷于郊丘、宗社。 戊辰,大雩于圜丘。 浙西郡县及蜀十五郡皆大旱。 二年春,旱,至于夏秋。 七月庚午,大雩于圜丘,祈于宗社。 浙西、湖南、江东旱,镇江、建康府、常、秀、潭、永州为甚。 四年五月,不雨,至于七月。 浙东西、江西郡国旱。 开禧元年夏,浙东、西不雨百余日,衢、婺、严、越、鼎、沣、忠、涪州大旱。 二年,南康军、江西、湖南北郡县旱。 三年二月,不雨;五月己丑,祷于郊丘、宗社。 嘉定元年夏,旱,闰月辛卯,祷于郊丘、宗社。 二年夏四月,旱,首种不入,庚申,祷于郊丘、宗社。 六月乙酉,又祷,至于七月乃雨。 浙西大旱,常、润为甚。 淮东西、江东、湖北皆旱。 四年,资、普、昌、合州旱。 六年五月,不雨,至于七月,江陵、德安、汉阳军旱。 入年春,旱,首种不入。 四月乙未,祷于太乙宫。 庚子,命辅臣分祷郊丘、宗社。 五月康申,大雩于园丘,有事于岳、渎、海、至于八月乃雨。 江、浙、淮、闽皆旱,建康、宁国府、衢、婺、温、台、明、徽、池、真、太平州、广德、兴国、南康、盱眙、安丰军为甚,行都百泉皆竭,淮甸亦然。 十年七月,不雨,帝日午曝立,祷于宫中。 十一年秋,不雨,至于冬,淮郡及镇江、建宁府、常州、江阴、广德军旱。 十四年,浙、闽、广、江西旱,明、台、衢、婺、温、福、赣、吉州、建昌军为甚。 十五年五月,不雨,岳州旱。 嘉熙元年夏,建康府旱。 三年,旱。 四年,江、浙、福建旱。 淳佑七年,旱。 十一年,闽、广及饶州旱。 咸淳六年,江南大旱。 十年,庐州旱,长乐、福清二县大旱。 建隆中,京师士庶及乐工、少年竞唱歌曰《五来子》。 自建隆、开宝,凡平荆、湖、川、广、江南,五国皆来朝。 时西川孟昶赋敛无度,射利之家配率尤甚,既乏缗钱,唯仰在质物。 乃竞书简札揭于门曰:“今召主收赎。 ”又每岁除日,命翰林为词题桃符,正旦置寝门左右。 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昶以其年正月降王师,即命吕余庆知成都府,而“长春”乃太祖诞圣节名也,“召”与“赵”、“赎”与“蜀”同音。 开宝初,广南刘鋹令民家置贮水桶,号“防火大桶”。 又鋹末年,童谣曰:“羊头二四,白天雨至。 ”后王师以辛未年二月四日擒鋹。 识者以为国家以火德王,房为宋分;羊,未神也;雨者,王师如时雨之义也;“防”与“房”、“桶”与“宋”同音。 周广顺初,江南伏龟山圮,得石函,长二尺,广八寸,中有铁铭,云:“维天监十四年秋八月,葬宝公于是。 ”铭有引曰:“宝公尝为偈,大事书于版,帛幂之。 人欲读之者,必施数钱乃得,读讫即幂之。 是时,名士陆倕、王筠、姚察而下皆莫知其旨。 或问之,云在五百年后。 至卒,乃归其铭同葬焉。 ”铭曰:“莫问江南事,江南自有冯。 乘鸡登宝位,跨犬出金陵。 子建司南位,安仁秉夜灯。 东邻家道阙,随虎遇明兴。 ”其字皆小篆,体势完具,徐铉、徐锴、韩熙载皆不能解。 及煜归朝,好事者云:煜丁酉年袭位,即乘鸡也;开宝八年甲戌,江南国灭,是跨犬也;当王师围其城而曹彬营其南,是子建司南位;潘美营其北,是安仁秉夜灯也;其后太平兴国三年,淮海王钱俶举国入觐,即东邻也;家道阙,意无钱也;随虎遇,戊寅年也。 皇佑五年正月戊午,狄青败侬智高于归仁铺。 初,谣言“农家种,籴家收”。 至是,智高果为青所破。 建炎三年四月,鼎州桃源洞大水,巨石随流而下,有文曰:“无为大道,天知人情;无为窈冥,神见人形。 心言意语,鬼闻人声;犯禁满盈,地收人魂。 ”金石同类,类金为变怪者也。 绍兴二年,李纲帅长沙,道过建宁,僧宗本题邑治之壁曰:“东烧西烧,日月七七。 ”后数日,江西盗李敦仁入境,焚其邑,七月七日也。 淳熙中,淮西竞歌汪秀才曲曰:“骑驴渡江,过江不得。 ”又为犬叶舞以和之。 后舒城狂生汪格谋不轨,州兵入其家,缚之。 其子拒杀,聚恶少数千为乱,声言渡江。 事平,格亦伏诛。 七年正月,余杭门外墙壁有诗,其言颇涉怪,后廉得主名,杖遣之。 主管城北厢刘君暨以失察异言,坐削秩,其诗不录。 十四年,都城市井歌曰:“汝亦不来我家,我亦不来汝家。 ”至绍熙二三年,其事始应于两宫。 嘉定三年,都城市井作歌词,末句皆曰“东君去后花无主”,朝廷恶而禁之。 未几,太子询薨。 庆元四年三月甲辰,有邮筩置诗达御前者,诏宰臣究其诗,不录。 嘉泰四年,越人盛歌《铁弹子白塔湖曲》。 俄有盗金十一者自号“铁弹子”,缪传其斗死于白塔湖中,后获于诸暨县。 汉干佑中,荆南高从诲凿池于山亭下,得石匣,长尺余,扃𫔎甚固。 从诲神之,屏左右,焚香以启匣,中得石,有文云:“此去遇龙即歇。 ”及建隆中,从诲孙继冲入朝,改镇徐州。 “龙”、“隆”音相近。 太平兴国中,京师儿童以木雕合子,中有窍,藏腋下有声,号云“腋底闹”。 后卢多逊投荒,人以为谶,其在肘腋而司国典也。 天禧二年五月,西京讹言有物如乌帽,夜飞入人家,又变为犬狼状。 人民多恐骇,每夕重闭深处,至持兵器驱逐者。 六月乙巳,传及京师,云能食人。 里巷聚族环坐,叫噪达曙,军营中尤甚,而实无状,意其妖人所为。 有诏严捕,得数辈,讯之,皆非。 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俗所谓“二郎神”者。 京师人素畏之,自春及夏,倾城男女负土以献,揭榜通衢,云某人献土;又有饰形作鬼使,巡门催纳土者。 或以为不祥,禁绝之。 后金人斡离不围京师,其国谓之“二郎君”云。 绍兴元年十二月,越州连火,民讹言相惊,月几望当再火。 枢密院以军法禁之,乃定。 嘉泰二年六月,故循王张俊家火。 后旬日,市井讹言相惊,绛衣妇人为火殃下坠。 都民徙避,昼夜弗宁,禁之,后亦不火。 庆元六年十月,琼州讹言妖星流堕民郭七家,声如雷。 通判曾丰暨琼山县令移文惊扰,后皆坐绌。 签书枢密院事林存为似道所摈,道死于漳。 漳有富民蓄油煔木甚佳,林氏子弟求之,价高不可得,因抚其木曰:“收取收取,待贾丞相用。 ”德佑元年,似道谪死,郡守与之经营,竟得此木以殓。 宋初,陈抟有纸钱使不行之说,时天下惟用铜钱,莫喻此旨。 其后用交子、会子,其后会价愈低,故有“使到十八九,纸钱飞上天”之谣。 似道恶十九界之名,乃名关子,然终为十九界矣,而关子价益低,是纸钱使不行也。 宋以周显德七年庚申得天下。 图谶谓“过唐不及汉,一汴、二杭、三闽、四广”,又有“寒在五更头”之谣,故宫漏有六更。 按汉四百二十余年,唐二百八十九年。 开庆元年,宋衣乍过唐十一年,满五庚申之数;至德佑二年正月降附,得三百一十七年,而见六庚申,如宫漏之数。 建隆三年,有象至黄陂县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复、襄、唐州践民田,遣使捕之。 明年十二月,于南阳县获之,献其齿革。 干德二年五月,有象至澧阳、安乡等县,又有象涉江入华容县,直过阛阓门;又有象至澧州澧阳县城北。 干德四年八月,普州兔食禾。 五年,有象自至京师。 雍熙四年,有犀自黔南入万州,民捕杀之,获其皮角。 开宝八年四月,平陆县鸷兽伤人,遣使捕之,生献十头。 十月,江陵府白昼虎入市,伤二人。 太平兴国三年,果、阆、蓬、集诸州虎为害,遣殿直张延钧捕之,获百兽。 俄而七盘县虎伤人,延钧又杀虎七以为献。 七年,虎入萧山县民赵驯家,害八口。 淳化元年十月,桂州虎伤人,诏遣使捕之。 至道元年六月,梁泉县虎伤人。 二年九月,苏州虎夜入福山砦,食卒四人。 咸平二年十二月,黄州长析村二虎夜斗,一死,食之殆半,占云:“守臣灾。 ”明年,知州王禹偁卒。 咸平六年十月乙酉,有狐出皇城东北角楼,历军器库至夹道,获之。 大中祥符九年三月,杭州浙江侧,昼有虎入税场,巡检俞仁佑挥戈杀之。 天圣九年五月,宿州获白兔。 六月,庐州获白兔。 明道二年六月,唐州获白兔。 皇佑三年十二月,泰州获白兔。 嘉佑三年六月丁卯,交址贡异兽二。 初,本国称贡骐驎,状如牛身,被肉甲,鼻端有角,食生刍果,必先以杖击其角,然后食。 既至,而枢密使田况辨其非麟,诏止称异兽。 熙宁元年九月,抚州获白兔。 十二月,岚州获白鹿。 四年九月,庐州获白兔。 政和五年十二月,安化军获白兔。 六月,泰州军获白兔。 七年十月,达州获白兔。 宣和元年十月,淄州获黑兔。 宣和七年秋,有狐由艮岳直入禁中,据御榻而坐,诏毁狐王庙。 绍兴十一年,海州属金,悉空其民安江。 后二十年,有二虎入城,人射杀之,虎亦搏人。 明年,魏胜举州来归,亦空其民。 汉龚遂曰:“野兽入宫室,宫室将空。 ”虎豕皆毛孽也。 十三年,南康县雷雨,群狸震死于岩穴中,岩石皆为碎。 二十二年,刘彭老家猫产数子,皆三足。 干道七年,潮州野象数百食稼,农设阱田间,像不得食,率其群围行道车马,敛谷食之,乃去。 淳熙二年,江州马当山群狐掠人。 十年,滁州有熊虎同入樵民舍,夜,自相搏死。 绍熙元年三月,临安府民家猫生子一,有八足二尾。 四年,鄂州武昌县虎为人患。 五年八月,扬州献白兔。 侍御史章颖劾守臣钱之望以孽为瑞。 占曰:“国有忧。 ”白,丧祥也。 是岁,光宗崩。 庆元三年,德兴县群狐入民舍。 咸淳九年十一月辛卯黎明,有虎出于扬州市,毛色微黑,都拨发官曹安国率良家子数十人射之。 制置使李庭芝占曰:“千日之内,杀一大将。 ”于是脔其肉于城外而厌之。 绍兴六年四月,中京大雪、雷震,犬数十争赴土河而死,可救者才二三。 淳熙元年六月,饶州大雷震犬于市之旅舍。 庆元二年,抚州有犬若人,坐于郡守之坐。 未几,郡守林廷彦卒于官。 德佑元年五月壬申,扬州禁军民毋得蓄犬,城中杀犬数万,输皮纳官。 干德三年七月己卯夜,西方起苍白气,长五十尺,贯天船、五车,亘井宿,占曰:“主兵动。 ”六年十月己未旦,西北起苍白气三道,长二十尺,趋东散,占曰:“游兵之象。 ”太平兴国四年四月己未夜,西北有白气压北斗。 雍熙四年正月癸酉,白气起角、亢经,太微垣,历轩辕大星,至月傍散。 至道二年二月丙子夜,西方有苍白气,长短八道,如彗扫稍,经天汉,参错如交蛇,占曰:“所见之方主兵胜。 ”咸平四年三月丙申,白气二亘天。 五年正月,白气如虹贯日,久而散。 七月戊戌,白气如阵贯东井。 六年四月己巳,白气东西亘天。 丁丑,白气贯日。 五月辛亥,白气出昴至壁没。 六月丙子,白气出河鼓左右旗,分为数道没。 七月癸卯,白气如彗,起西南方,占曰:“有兵丧。 ”景德元年五月,白气贯轩辕,苍白气十余如布亘天。 二年二月丁亥,白气五道贯北斗,占为大风、幸臣忧。 十月丙子,白气出阁道西,孛孛有光,占曰:“宫中忧。 ”三年三月,白气贯月。 四年三月己未,白气东西亘天。 庚申,白气出南方,长二丈许,久而不散。 四月庚午,白气贯北斗,长十丈,占为大风。 庚寅,白气如布袭月,三丈许。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丁丑,白气二,东西亘天。 五年二月壬寅,白气长五丈,出东井,贯北斗魁及轩辕,占为兵、为雷雨。 明道元年十二月壬戌,西北有苍白气亘天。 庆历元年八月庚辰夜,东方有白气长十尺许,在星宿度中,至十日,长丈余,冲天,九十余日没。 二年八月甲申,白气贯北斗。 三年正月戊戌,中天有白气长二十尺,向西南行贯日,占曰:“边兵忧。 ”四月癸卯,白气二生西北隅,上中天,首尾至浊,东南行,良久散,占曰:“其下有兵寇。 ”八月壬子夜,白气贯北斗魁。 九月辛巳夜,中天有白气长二丈许,贯卷舌、南河,东北行,少顷散,占曰:“风雨之候。 ”  皇佑四年十一月辛酉夜,白气起北方近浊,长五丈许,历北斗,久之散,占曰:“多大风。 ”嘉佑元年三月,彭城县白鹤乡地生面,占曰:“地生面,民将饥。 ”五月,钟离县地生面。 治平二年四月丙午夜,西北方有白气,渐东南行,首尾至浊,贯角宿,移西北,久方散。 占曰:“有兵战疾疫事。 ”熙宁九年四月庚寅夜,白气长丈,起东北方天市垣。 元佑三年七月戊辰夜,西北有白气经天,主兵,宜防西、北二鄙。 元符二年九月戊辰夜,有白气十道,各长五尺,主兵及大臣黜。 崇宁二年五月戊子夜,苍白气起东南方,长三丈,贯尾、箕、斗,主蛮夷入贡,旧臣来归。 宣和三年九月壬午夜,苍白气长三丈,贯月,主其下有乱者。 靖康元年十二月丙辰,白气出太微垣。 二年二月壬午夜,白气如虹,自南亘北,须臾,移西南,至东北,天明而没。 三月戊子,白气贯斗。 建炎二年,杜充为北京留守,天雨纸钱于营中,厚盈寸。 明日,与金人战城下,败绩。 纸,白祥也。 三年三月,白气贯日。 四年五月壬子夜,北方有白气十余道如练。 二十六年七月辛酉夜,天雨水银。 绍兴元年,潭州得白玉于州城莲花池中,孔彦舟以献,诏却之。 前史以为玉变近白祥,后彦舟为剧盗。 二月己巳夜,东南有白气。 十一年三月庚申,金人居长安,油、酒皆变白色。 三十年十一月甲午夜,西南有白气出危,入昴。 十二月戊申,白气出尾,入轸,贯天市垣。 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丑,白气如带,东西亘天,出斗,历牛。 隆兴元年十二月壬午夜,白气见西南方,出危,入昴。 二年正月甲寅夜,西南有白气,亘天如带。 干道元年正月庚午,白气见西北方,出奎,入参。 三月戊辰,白气如带,自参及角,东西亘天。 四月丁酉夜,白气见西北方,入天市垣。 辛丑夜,白气入北斗。 乙巳夜,白气入紫微垣。 十月己丑夜,苍白气见东南方,入翼。 十一月丙寅,白气如带,出女,入昴,东西亘天。 三年十二月庚午夜,白气如带,东西亘天,出女,入昴。 淳熙十年正月戊子夜,西南有白气如天汉而明,南北广可六丈,东西亘天,历壁至毕。 绍熙五年六月壬寅夜,白气亘天,自紫微至亢、角。 己酉日入后,白气亘天,顷刻而散。 庆元四年八月庚辰,白气亘天。 五年二月癸酉夜,东北方白气如带,自角至参。 八月癸亥,东北方有白气如带,亘天。 嘉泰四年十一月辛未,昼有白气分数道,亘天。 嘉熙四年二月丙辰,白气亘天。 淳佑二年二月甲寅,白气亘天。 景定三年七月甲申,白气如匹布,亘天。 咸三九年,襄阳城中白气自西而出。 绍兴二年,宣州有铁佛像,坐高丈余,自动迭前迭却若伛而就人者数日,既而郡有火。 火气盛,金失其性而为变怪也。 七月,天雨钱,或从石甃中流出,有轮郭,肉好不分明,穿之。 碎若沙土。 二月,温州戒福寺铜佛像顶珠自动,光彩激射,经日不少停,数日火作,寺焚。 淳熙九年春,德兴县民家镜自飞舞,与日光相射。 庆元二年正月,泰宁县耕夫得镜,厚三寸,径尺有二寸,照见水底,与日争辉,病热者对之,心骨生寒,后为雷震而碎。 发布时间:2025-05-14 10:20:45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ji/102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