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苏世长讽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简析 内容: 苏世长讽谏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 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 一人得之,万夫敛手。 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 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 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 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 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 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 何雕丽之若是也! 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 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 对曰:臣实不知。 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 若是陛下所造。 诚非所宜! 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 当此时,亦以为足。 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选自《唐语林》) 【注】 ①畋:打猎 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 鹿台:纣王所修的台。 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 【试题】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 B.万夫敛手(收) C.陛下废万机(废除) D.诚非所宜(应当)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遂笑而释之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今因隋之侈 无案牍之劳形 C.实谓惩其奢淫 既克,公问其故 D.今于隋宫之内 骈死于槽枥之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 何雕丽之若是也! 4.从第二段苏世长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参考答案】 1.C 2.BD 3.(1)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2)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 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 4.敢于直谏,耿直无私,胆魄过人。 【《唐语林》简介】 《唐语林》的作者王谠,是北宋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正甫,有文名,生平不详。 《唐语林》是他摘辑唐宋时期五十种小说、杂史类著作,并加以改编而成。 体例完全仿效《世说新语》,《世说》将所记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除捷悟一门外《唐语林》全部采用,此外又增加了嗜好、俚俗、动植、杂物等十七门,共计五十二门。 该书记述有唐一代近三百年间之事,涉及宫闱朝堂、乡野民间,举凡政治、风习、文化、经济、典章制度,无不为其内容。 从总体上说,它继承了《世说》以记人为主的传统,极少涉及神怪灵异之事,同时,它又与刘义庆专尚清谈、仅记士大夫言行不同,记叙内容不仅仅多嘉言懿行并乎政教者,而是关注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译文】 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 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 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 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 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 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 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 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 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 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 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 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 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 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只是看见倾宫、鹿台、琉璃等如此奢华,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 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合适呀! 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这里陪侍。 看见皇上的房屋能蔽风霜,就认为足够了。 隋炀帝因为竭尽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造反,您得到了江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 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 【简析】  本文选自《新唐史》。 苏世长, 雍州武功(今属陕西西安市)人。 其祖父在后魏时做过通直散骑常侍,父亲做过北周刺史。 苏世长承袭父职,在隋朝任长安令,后为都水少监。 入唐,任玉山屯监,曾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 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李渊为之动容。 后调为陕州长史、天策府军咨祭酒并引为文学馆学士。 贞观初,苏世长奉命出使突厥,谈判中不辱使命,力争不让,赢得朝野赞许。 后调升为巴州刺史,赴任途中因乘舟落水而亡。 文章主要叙述了苏世长善辨的三件事,一是归顺后,巧言回复李渊的责怪。 二是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 三是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 从三件事中可以看出苏世长是一个能言善辩、敢于直谏、劝谏讲求方法的忠臣。 在第一件事中,他把君王争天下,比作逐鹿,得鹿即敛手,不会忿同猎之徒,问同争之罪也? ,自己是同猎者,并非争天下者,再又一个反问句加以强调,便使高祖遂笑而释之。 可见苏世长能言、会言。 在第二件事中,他劝谏高祖不应畋猎,以免践扰百姓。 在李渊猎得百多猎物时,问群臣:今日畋,乐乎? 只有苏世长敢于直说:未为大乐。 直接说出反对意见,请问在古时有几人能敢于这样直言不讳? 有的文章说在畋猎前苏世长不规劝,畋猎后才劝,是讨高祖喜欢的虚假劝谏,那请问在畋猎后,除苏世长外,又有谁敢于劝谏呢? 我想即使说苏世长的劝谏是亡羊补牢,我认为也是未为晚矣。 此事可以看出他是敢于直谏的忠臣。 在第三件事中,更可能看出苏世长的胆气。 他看到李渊的宫殿如此豪华,颇含讽刺的问道: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 何雕丽之若是也! 明知宫殿乃李渊所建,却说隋炀帝所作,其讽刺之口吻显而易见,连高祖这样一位能纳谏的君主也忍不住心中怒气,说道: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正表现了他对苏世长的不满。 但苏世长却并不为此所惧,还是讲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劝告高祖必须节俭,不要奢侈淫逸,以免步隋的后尘,招来灭国之祸。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苏世长的胆气和为国忧民的忠心。 那么苏世长的劝谏为什么没有真正的触怒皇帝呢? 这是因为在唐朝刚拥有天下的时候,需要鉴戒割除隋朝弊端,采纳忠正之言,当时的皇帝正要开阔言路,借以勉励全国,所以苏世长直言进谏,即使触及禁忌,却没有触怒皇帝。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渊也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作者通过三件事的叙述表现人物性格,虽没有对人物性格的特点的具体概括,但读者却能在头脑中描绘出苏世长那鲜明的形象。 文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展现出来的。 对话描写是本文的特色。 发布时间:2024-06-21 20:40:41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wen/100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