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愈《马说》《韩非子·说林上》阅读答案及翻译 内容: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 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食之不能尽其材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9.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分)  【参考答案】7. 答案:D评分:共3分。 答对得3分。 8. 答案: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评分:共4分。 每小题2分。 意思对即可。 9. 答案:人才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评分:共6分。 每问3分。 填空1分,回答2分。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二: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 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 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 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 果然挖到了水。 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发布时间:2024-07-09 08:03:09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wen/100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