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欧阳修《朋党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内容: 《朋党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1044年(庆历四年)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被评为是欧阳修最好的文章之一,也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中最好的文章之一;在汉语言文学传世的政论散文中,也是最好的文章之一。 该文实践了欧阳修事信、意新、理通、语工的理论主张。 通篇对比,很有特色。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位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 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惟:只有B.所惜者名节 惜:爱惜C.退四凶小人之朋 退:黜退D.可以鉴矣 鉴:借鉴5.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惟君子则有之 则同道而相益A. B.或投之黄河 则天下治矣故为人君者 而唐遂亡矣C. D.三千人为一大朋 舜亦不疑而皆用之6.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其)所贪者,财货也。 B.(故)天下亦大治。 C.(昭宗)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D.以(此)能辨君子与小人也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朋党现象自古就有,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 B.作者认为共同的物质利益或精神追求可以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C.作者认为能够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利益集团,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D.作者认为君主一定要认真对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这个问题。 8. 请简要分析在第③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4分)9.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3分)(2)更相称美,更相推让。 (3分)(3)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3分)答案4.(3分)A 5. (3分)B 6.(3分)D 7.(3分)A8.(4分)答案示例:作者运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论点,还引用古代典籍的话证明自己的论点。 9. (1)或者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不能保全对方。 (贼害为同义并用,即为即使,自保为保全对方或者互相保护)(2)互相称颂,相互谦让。 (更与相为同义,称与美为同义,推与让为同义。)(3)作为国家统治者(作为皇帝的)可以把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为借鉴。 或者:历史上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为国君的可以把它作为借鉴。 (兴亡治乱之迹翻译要恰当,可以,译为可以,以介词,后面省略了宾语。)二: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 B.但当退小人之伪朋退:斥退。 C.尽解党人而释之解:押解。 D.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欺:蒙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臣闻朋党之说蚓无爪牙之利。 B. 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宁许以负秦曲C. 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 善人虽多而不厌也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起笔不凡,作者理直气壮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 B. 第二段运用了对比。 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 第三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引用反面例证,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D.文章不讳言朋党,而是指出朋党有原则的区别,并引证历史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进君子之真朋,去小人之伪朋。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当 其 同 利 之 时 暂相 党 引 以 为 朋 者 伪 也 及 其 见 利 而 争 先 或 利尽 而 交 疏 则 反 相 贼 害 虽 其 兄 弟 亲 戚 不 能 自 保。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1)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4分)(2)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3分)参考答案16. C【解是解除,赦免的意思。】17. D【D项,都是转折连词,却。 A项,助词,的/助词,构成定语后置。 B项,连词,因/连词,来。 C项,介词,在/介词,比。】18. C【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是论证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以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才是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19. 答案: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前2分每断对两处得1分,第3分需答对七处)20. (1)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但是纣王因此而亡国。 【各异心指各存异心;朋指朋党;然,但是;以,因此。】(2)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把它做为借鉴了。 【迹,轨迹,这里指过程;可以是可以之的省略。】参考译文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 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 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 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 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 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 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 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 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 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 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 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 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 《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 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 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 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 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 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 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 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 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 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 注释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同道:志同道合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然:但是;惟:只是。 反相贼害 贼害:伤害,残害。 君子则不然 然:这样。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守:信奉;名节:名誉气节。 但当退小人之伪朋 退:排除,排斥。 则同道而相益 益:帮助。 凡二十二人为一朋 凡:共。 纣有臣亿万 亿万:极言其多。 尽解党人而释之 解:解除,赦免。 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鉴:动词,照,引申为借鉴。 通假字 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厌:通餍,满足。 古今异义 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 并列古义:同时列位;今义:并排平列,不分主次。 词类活用 目为党人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视,看。 然皆乱亡其国 乱、亡:均为使动用法,使混乱,使灭亡。 【写作背景】 庆历三年(1043),韩琦、范仲淹、富弼等执政,欧阳修、余靖等也出任谏官。 这时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改革。 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相继贬官开始,他们已经被保守派官僚指为朋党。 此后党议不断发生,宋仁宗在宝元元年(1038)还特意下过戒朋党的诏书。 到了庆历三年,吕夷简虽然被免职,但他在朝廷内还有很大的势力。 为了反对改革,以夏竦为首的一伙保守派官僚就正式攻击范仲淹、欧阳修是党人。 欧阳修当时担任谏官,就在庆历四年(1044)向宋仁宗上了一篇奏章,叫《朋党论》,给夏竦等人以坚决的回击。 《朋党论》这篇著名的政沦文,在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中,同样是很有战斗意义的。 赏析:这篇文章起笔不凡,开篇提出:君子无党,小人有党的观点。 对于小人用来陷人以罪、君子为之谈虎色变的朋党之说,作者不回避,不辩解,而是明确地承认朋党之有,这样,便夺取了政敌手中的武器,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开头一句,作者就是这样理直气壮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 作者首先从道理上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继而引用了六件史实,以事实证明了朋党的自古有之;最后通过对前引史实的进一步分析,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 文章写得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据,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吾子、小人而已。 朋党,指同类人因某种目的而在一起。 自古有之的之是代指朋党之说的。 幸是希望的意思,惟幸,说只希望。 其,代朋党,为第三人称他们。 听说有关朋党的议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只是希望国君能辨别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 第二段: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以同道为朋,就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朋党,以是因为的意思,以同利为朋,就是因利害关系相同而结为朋党。 接下去,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这里用然字转折,问道:我以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那原因是什么呢?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这是说小人所喜好的是禄利,禄是俸禄,小人所贪的是财物。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党引是结为朋党,互相援引。 这句说,当他们利害相同时,暂且互相勾结援引而成朋党,那是假的。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及是到了,其代这些小人,贼害即伤害。 这几句说,到了他们见到好处而争先恐后,或者好处已经抢光了,交往也少了,则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能相保。 所以,作者重复说:故臣谓小人无朋,伪也。 再说君子,他们的行为完全两样: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不然,即不是这样。 守,是坚守、遵循的意思。 忠信,是忠诚、守信,名节是名誉、气节。 君子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力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以之的以,是凭借的意思,之,代上面所说的道义、忠信和名节。 这几句说,凭借道义、忠信和名节来修炼自身,那么君子就有了共同的道德规范,相助而得益,凭借这些为国效力,那么君子就同心协力,始终如一。 接着,作者用此君子之朋也一句,强调这些作为与小人截然不同。 因此,他得出结论说: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退是斥退,罢黜,用是进用。 这几句说:所以做国君的,只要斥退小人的假朋党,用君子的真朋党,那天下就安定太平了。 第二段运用了对比。 作者在分析君子、小人的区别时剖析道:小人、邪者以利相结,同利则暂时为朋,见利则相互争竞,力尽则自然疏远或互相残害,从实质上看,小人无朋;与此相反,君子之朋以道相结,以道义、忠信、名节为重,同道、同德,自然同心,从这一意义上看,君子之朋才是真朋。 二者对比鲜明,水到渠成的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带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从各方面论证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 与上文开头的朋党之说,自古有之遥相呼应,对上文结尾的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是有力的补充和论证。 文中正反引用尧、纣时对朋党的利用,加强对比,阐明小人无朋,君子有朋,有关国家兴亡。 再以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引用反面例证,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第三段:作者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共工,驩兜等四人,都是古史传说中凶狠邪恶之徒,君子八元,八恺之元,是指善良的人,恺是指忠诚的人。 传说高辛氏有八个有才德的后裔,叫做八恺。 舜辅佐尧黜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而进用元、恺君子之朋党,因而尧的天下得到大治。 至于舜之时,文章写道: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说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 皋、夔,稷、契等贤臣一起在朝中做官。 更相称美,更相推让的更相,是相互的意思,更,读第一声。 称美,是称颂人家的美德和好处,推让是谦虚礼让。 这样,他们团结一心,舜对他们都加以任用,天下也获得大治。 等等。 第四段:作者带有总结性地论述: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夫前世之主的夫是发语词,没有实义。 莫如纣的莫是代词,为无指代词,代人,当没有人讲,代物,当没有什么讲。 这几句说,前世君主,能使人人不同心不结为朋党,没有人像商纣王那样;能禁止善良的人结成朋党,没有人像汉献帝那样;能杀戮品行高洁、负有时望者的朋党,没有什么时候像唐昭宗统治时那样。 这些国君都把他们的国家搞乱了,灭亡了。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士,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这是说:互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生疑心,没有人像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也不怀疑他们而都加以任用。 然而后世的人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欺蒙,反而称颂舜为聪明的圣人,是因为他能辨别君子和小人啊。 这几句里,诮是责备的意思,以能辨的以是因为的意思。 周武之士,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举是全,其是代词他,即周武王,这句说他全国所有的三千人臣民,全部结成一个大朋党。 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多是人数多,大是范围广,这句说,自古以来,结成朋党人数多而且范围大没有哪个朝代象周朝那样的。 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用此以兴的用此,就是因此。 善人虽多而不厌说好人虽多而不满足,也就是再多也不嫌多。 厌是满足。 文章末尾,作者又强调了一下: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迹是历史事迹,鉴是借鉴。 这是说上述的兴亡治乱的史迹,做国君的可以借鉴。 很明显地请求宋仁宗纳谏,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以使国家兴盛起来。 文章不讳言朋党,而是指出朋党有原则的区别,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并引证历史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进君子之真朋,去小人之伪朋。 文章避免了消极地替作者作辩解,而从正面指出朋党的客观存在,指出借口反对朋党的人就结为朋党,说明朋党有本质的不同。 这就争取了主动,使作者立于不败之地,文章也由此具有深刻的揭露作用和强大的批判力量,而排偶句式的穿插运用,又增加了文章议论的气势。 发布时间:2024-08-27 08:07:25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wen/100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