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愈《伯夷颂》注释及翻译 内容: 原文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 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 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 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 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 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 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古而不顾者也。 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释】   〔1〕本文选自《冒黎先生集》卷十二。 伯夷:姓罗,名允,字公信,伯,长也。 夷是其谥号。 相传为孤竹(古国名,其地约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君之子。 《庄子盗跖》:伯夷叔齐弧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 《庄子让王》: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二人互让,均不愿继承王位而出逃,归于西伯(周文王)。 文王死,武王起兵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武王灭殷,周统一中国,伯夷、叔齐耻为周民,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韩愈生活在各种矛盾都非常尖锐的中唐时期,官场黑暗,不少人明哲保身,与世俯仰,韩愈对此十分不满,于是写《伯夷颂》。 本文的主要意图在赞颂伯夷不顾人之是非的特立独行精神,赞颂伯夷信道笃而自知明,并严厉批评当世之士以世俗之是非为是非的处世态度。 文中一方面说周公和武王是圣人,为万世之标准,一方面大力宣扬伯夷反对武王伐纣是穷无地、亘万世而不顾者,并且还说,若无伯夷、叔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这也是十分大胆的言论。 此文为韩愈有所为而发,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特立独行既是韩愈对伯夷的称颂,也是韩愈终生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表现了韩愈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 〔2〕特立独行: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不随波逐流。 《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3〕适:适合。 《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述而》:闻义不能从,闻善不能改,我之忧也。 这里的义,指儒家所宣扬的仁义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4〕不顾:不考虑,不顾忌。 人之是非:别人认为自己的立言行事是对与不对。 〔5〕信道笃:对儒道深信不疑。 笃:笃厚,真诚,纯一。 自知明: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十分清楚。 〔6〕力行:尽力而行。 不惑:不受蛊惑,不迷乱,即能归持自己的见解或行为。 〔7〕穷:尽。 穷天下:穷尽于天地之间。 亘:音gn,通互,接连。 亘万世:即终万世,穷万世之意。 这两句,前句指空间,后句指时间,意谓伯夷是天地之间、从古至今以至万世中唯一的不顾人非的豪杰之士。 〔8〕昭:光,明亮。 这句意谓日明都不及他明亮。 指其德行昭著,光胜日月。 〔9〕崒:音z,险峻。 《说文》:崒,危高也。 这句意谓,泰山也不及其高峻。 〔10〕巍:高大。 容:容纳。 这句意谓,其形象之高大,天地间也容纳不下。 〔11〕殷之衰:殷之衰亡。 周之兴:周之兴盛。 这两句是说,当殷纣王失德,周武王兴兵伐纣之时。 〔12〕微子:殷纣王之同母庶兄。 《史记宋微子世家》: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 裴骃《集解》:孔安国曰:微,畿内国名。 子,爵也。 为纣卿士。 据《吕氏春秋》云,其母生微子时尚为殷帝乙之妾,及为妃而生纣。 祭器:祭祀用的礼器,古人重祭祀,故常把祭器作为传国重器。 去之:离开殷纣王。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纣王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 及周文王修德兴周,微子惧周灭殷,又谏,纣仍不听,微子知纣终不可谏,乃逃亡。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滕行而其以告。 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13〕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子弟,后佐成王。 圣:无事不通曰圣,此谓圣人,即人格品德最高的人。 〔14〕从:跟从,追随,意似欠佳。 一本作率,率领,意较佳。 另本作与,亦可。 攻之:讨伐殷(纣王)。 〔15〕以为不可:认为武王、周公不应该伐纣。 〔16〕宗:宗主,这里用作动词。 天下宗周:天下之人都以周为自己的宗主,即:都承认周的统治权。 〔17〕耻食周粟: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设兮,我安适归矣? 于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18〕繇:通由。 繇是而言:从这一点来说。 〔19〕岂有求而为哉:难道伯夷是有什么个人打算而这样做的吗? 〔20〕一凡人誉之:凡人一誉之,即凡是有人一称誉他。 有余:此指才多德高,韩愈《争臣论》:夫天授人以圣贤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21〕沮:音jǔ,败坏,毁坏。 〔22〕彼:指伯夷。 自是:自以为是,自信。 这两句意谓,伯夷不是圣人,而能如此自以为是。 〔23〕微:无,没有。 微二子:若无此二子(指伯夷及其弟叔齐)。 〔24〕乱臣贼子:历代封建统治者把他们内部起来反对朝廷的人称为乱臣贼子。 迹:踪迹。 接迹:踪迹相接,亦即接踵而至之意。 译文 读书人的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 不理会别人的赞誉或批评的,都是豪杰之士,也是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 全家的人批评他,仍 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人很少。 至于一国一州的人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大概整个天下只有一人罢了。 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 的,则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 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回头的人。 (与他比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宽广的天 地也不算能包容。 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微子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 武王、周公是圣 人,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 独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 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 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 由此说来,他这样做难道是要博取甚么吗? 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 现今的所谓读书人,当有一人称誉他,自以为该得到更高的赞誉。 有一人不满他,自以为别人 的话未尽正确。 他可以独自批评圣人而自以为是到如此的地步。 圣人的行事是万世的标准啊。 所以我认为,好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立身行事独特,穷尽天地,经历万 世也不会回头的人啊。 虽然这样,如果没有他们二人,乱臣贼子便会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后来的世代了。 写作意义兼而有之伯夷伯夷叔齐的故事无需考证其真伪,这个故事反映的精神能在中华大地流传数千年,足证明中华文明之久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闪亮的一点。 然其藐视权势的精神并不被强权者们所悦,或用强力相胁,或用食色诱之,伯夷叔齐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然其结果是真人性被扭曲,人们除去食色之外不知道还需要有灵魂。 这正是造成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根源。 颂扬伯夷精神实为今天社会文明发展之需要,弘扬中华古文明之需要。 伯夷阻止周武王伐纣,并非赞同纣王的暴政,而是深知以暴易暴的危害。 暴力或许在一些场所不得已而为之,或许多数人同意使用,而断无赞扬之理由,也不可扩大其作用,更不能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基础。 中国数千年王朝专制的循环,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正说明这一点。 围绕真人性的工作多是文化方面的,而从事这部分工作的人在古代称为士,也就是今天的知识分子。 维护人性的纯洁,遏制生物性欲望的野蛮发展,是 士的职责。 知识分子不能独立思考,随波逐流,结好于乡愿,拜倒在食色之下,是忘记了人间之道义,忘记了战士守土之责。 众人困于食色之匮乏,对控制了食色的强势自然是随之者众,此时能不受食色之困扰,敢于说不,特立独行,这样的知识分子是难能可贵的。 伯夷叔齐饿死而不顾,为士树立了榜样,夫岂有求而为哉? 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对一个个体而言,首先要生存繁衍,这是天经地义的。 故有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古而不顾者也之语。 但对食色的追求要有底线,不能丧失对伯夷叔齐的敬畏,否则不能称之为人,尤其不能称之为士。 伯夷伯夷事迹,原不足信。 《伯夷列传》的意义在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胸中块垒。 借为伯夷立传之机,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历代用以麻醉慰藉人心的所谓天道,也提出了强烈的怀疑,这是富有批判性和战斗性的。 同时奔义、让国这是司马迁所赞美的一种美德,这和汉代建国以来统治集团内部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勾心斗角,攻伐残杀不休形成鲜明的对照。 历代作家对人物的评价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倾向性,都和当时作家所处的时代、思想、经历等着密切的关系。 韩愈之所以写《伯夷颂》,这和韩愈所处时代有很大关系,当时藩镇割据愈烈,韩愈坚决反对拥兵自重而遭到嫉恨;另一方面,韩愈大力倡导古文运动而受到冲击,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但韩愈并没有畏惧,退缩,而是充满了自信,充满了豪情,借《伯夷颂》歌颂我行我素,卓而不群的精神。 韩愈有胆有识,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表现了作家可贵的直面人生的勇气 发布时间:2024-09-05 08:10:54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wen/100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