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陈良祐不畏权势》原文翻译感悟及阅读答案 内容: 陈良祐 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 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 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 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 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 乃命再赐。 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 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 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③而罢。 (选自周密《齐东野语》)[注]①张说(yu):人名。 ②都承旨:官名。 ④卜夜:整夜。 ⑤速:邀请。 ⑥夜漏将止:天将要亮的时候。 ⑦除:授职,拜官。 ⑧已而:不久。 ⑨方:正。 ⑩顾:回头看 11. 延:邀请. 12. 迄:终究. 13. 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试题】1. 解释蓝色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奏欲置酒延众侍从(2)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2. 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说 拜 谢 退 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 祐 不 至 说 殊不 平。 3. 张说附奏的目的是什么? 4. 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陈良祐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1. (1)延:邀请的意思。 (2)速:邀请。 2.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3. 提示:用事并非褒义(权贵而耍性子);张说这个人两次上奏,是因为陈良祐未到,用事的张说内心不快,想让皇帝惩罚他。 4. 陈良祐看不惯张说用事,刚正不阿,不畏权势。 【参考译文】淳熙年间,张说很有权势,担任都承旨的职务。 有一天,张说上奏说想要宴请各位侍从。 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说:我要赐酒肴为你助兴。 张说拜谢。 回去后就约请客人,到了日期,客人们全都到了,只有兵部侍郎陈良祐没到,张说很不高兴。 不久,中使带着皇帝恩赐的美酒佳肴到了,张说上表感谢皇帝,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原本奉了圣旨,而后才敢邀请客人的,唯独陈良祐不到,他这样做违背了皇帝的旨意。 (中使)上奏后,皇帝回头对小黄门说:张说的宴会还没散吧? 小黄门回答说:他既然是奉旨请客,一定会通宵达旦的。 皇帝就命令再次赐酒肴给张说。 张说十分高兴,又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多次召请陈良祐,他终究不肯来。 天快要亮的时候,忽然听到报告说皇帝任命陈良祐担任谏议大夫。 客人们正在尽情欢乐,听说了这件事,都怅然失意地散去。 感悟:有权势的张说请客,陈良佑竟然不到,态度立场可鉴,他也因此得罪了张说但公道自在君心,他因为自己的刚正不阿,不畏权势被封为谏议大夫,这是对他最好的褒奖【说明】 本文选自周密的《齐东野语》,标题为编者所加。 陈良祐(yu),字天与,金华(今属浙江)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 历官太学录,枢密院编修官,监察御史。 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出为福州路转运判官。 乾道三年(一一六七),迁右司谏,给事中兼直学士院,吏部侍郎、尚书,因事贬瑞州居住,寻移信州。 淳熙四年(一一七七),起知徽州、建宁府。 《宋史》卷三八八有传。 本文一方面说明了陈良祐的刚正不阿,不畏权势。 因为根据国法,宋代禁止士大夫汇集宴请的,这主要是防止官员串通结党,虽然张说得到特许,但陈良祐仍然不从,可见其刚正,另一方面也说明孝宗的贤明。 发布时间:2024-09-15 08:18:01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wen/100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