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柳宗元《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内容: 《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 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 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1,逾2黄茅岭3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4,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5,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6,有积石横当其垠7。 其上为睥睨8、梁欐9之形,其旁出堡坞10,有若门焉。 窥11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12有水声,其响之激越13,良久乃已14。 环15之可上,望甚远16,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17,益18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19。 噫! 吾疑造物者20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21以为诚22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23。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24?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25。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6。 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径北:一直往北。 逾:越过。 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西出:路向西伸去。 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 少,通稍。 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横当其垠(y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睥睨(p n):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梁欐(l):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欐,栋,正梁。 堡坞(w):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窥:注意,留心。 洞然:深深的样子。 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已:停止。 环:绕道而行。 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 箭:指竹子。 益:特别。 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 数(c),密。 堰(yn),倒伏。 类:好像。 造物者:指创世上帝。 愈:更是。 诚:确实是,的确是。 又怪其四句:意思是说,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历千百年也不能够一展,它的风采,这当然是徒劳而无功用的。 中州,中原地区。 更,gēng音。 售其伎,贡献其技艺,其技艺得到赏识。 伎,通技。 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神者二句:意思是,神奇性倘若不该这样,造物者就真的不存在了吧? 神者,指神奇性,《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 傥(tǎng),通倘。 倘若,或者。 不宜,不合适。 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 果,真的。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意思是,小石城山是用来慰藉那些贤明却被贬滴到这里的人们的。 此句是指有人辩无用为有用的说法。 其气四句:意思是,那天地间的灵气,在这一带,不造就伟大的人物,却仅仅造就小石城山这样的景物,所以楚之南这地方缺少人才而多有石岩。 此句是指有人辩徒劳为功劳的说法。 其气之灵,这里指天地的灵气。 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贤人而多出奇石。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 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 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阅读训练】1.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一少①北而东(2)其响之激越(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 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1)稍微,稍稍 (2)高昂,激越 (3)经历 2. (1)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2)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3. 遭贬后抱负和才能被埋没而心中忧愤。 1.下列对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西山道口径北(径直)B.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用弓发射到远处的兵器)C.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 (城上锯齿形的有孔的小墙)D.有积石横当其垠 (边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一少北而东 故楚乏南少人而多石B.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隆特C.有洞若门焉 青麻头伏焉D.其一西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议论、抒情。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述和议论,把自己怀才不遇、被贬在外的愤懑表现了出来。 C.作者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并且感叹这样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却被弃置在偏远的地方,不得一售其伎。 D.文中造物者神者皆是指创造万物、有灵的上帝,作者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排解的矛盾问题拿来向上帝询问,不免带有一些颓废消极的感情色彩。 4.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其旁,出堡坞,有洞若门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答案1、B2、B3、D4、(1)它的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 (2)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 创作背景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 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 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 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此文是其中的最后一篇,作于元和七年(812年)。 赏析这篇游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亲身经历的旅途见闻和山川景物,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发了他贬逐永州后游历自然时触景生情的感慨,这自然构成了文章的写景和议论两段。 上段写景。 可分两层,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反映了作者在永州借游赏自然寻幽探奇。 无所不到以排遣悠闲时光和怀才不遇的烦忧的精神状态,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无论是方位的指点还是景观的描绘,都是在循序渐进中进行的,自然景致随着观赏者的游历渐次展现,这样的笔法使本文的景物描写达到了紧凑而自然流畅的效果。 同时,也给小石城山的发现笼罩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随着横亘路头的积石的出现,紧接着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了积石二仁呈现的房屋形状及四围像小城的外貌,于是与石城之称吻合。 此后写石上如门的洞穴,其深邃且有水,可感其幽静;环之可上,望甚远,则见其高旷;石上没有土壤,却疏密相间、高昂低伏地生一长着秀美的树木竹子,又显其奇丽。 这一段绘声绘色的描述,把石城写得不仅奇美异常,而且生机盎然。 柳宗元曾说过:游之适夕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 (《永州龙兴寺东丘记》)登其高,有旷达之感;探其奥,有幽奇之得。 小石城山的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实为作者眼中适游的奇妙之地,从而顺理成章地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慨叹。 以本句承上启下,第二段对造物者的疑问就不感突兀了。 第二段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 作者在这一段里,本意是通过像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引发对美的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然而却不直抒胸臆。 首句由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到愈以为诚有,乃是作者的着意之笔,思索由此伸展。 文章波澜层出,避免了平铺呆板之病。 美好的景观不为之中州,反长期沉埋在人迹罕至的僻野,不为人知,不为人用,暗扣柳宗元自己的身世遭际,把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寄托到被弃置的美丽自然之上,用曲笔表达了身遭贬逐的不平之鸣。 至此,由上段的纯景物描写达到了与主观感受的和谐交融。 在感慨能向人们呈伎献巧的石头和在艰苦的条件下益奇而坚的嘉树秀竹劳而无用之后,作者又以推想神者大概不会这么作而提出了造物者其果无乎的反问,文章再起波澜。 因反问而设答,不说自己借奇石以自慰,却说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这里以安慰那些谪贬到此的贤人;不说自己贬到这荒僻之地的孤单寂寥,唯以自然之石为伍遣怀,却说造物者灵气独钟于石,所以湖南、湖北一带少伟大人物而多奇石。 所透出的天涯沦落、同病相怜、孤芳独赏的痛楚愤懑之情就更深一层。 最后用余未信之作结,既可看作对造物者的否定,更流露了柳宗元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希望。 最后这一段议论,从字面上看,是由小石城山的景物所发,实际上它抒发了作者被贬永州后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把它们放在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结尾,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它表明柳宗元在永州虽然似乎整天游山玩水,饮酒寻乐,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他在寄情山水巾,仍在探求真理和正义,这议论是永州八记的主旨之所在。 发布时间:2024-09-18 08:14:13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wen/100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