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初中课内古诗词赏析汇编(上) 内容: 观 沧 海东 汉曹 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大意:向东到碣石山来观看沧海虽然已到秋风,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中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中心思想: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重点赏析:开头交代观海的地点(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竦峙的山岛,后二句则是具体写水何澹澹,这里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气象。 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这是实写,同时对下文起了衬托的作用。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这首诗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 北 固 山 下唐王 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背景: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作者王湾,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大意:大路绕过青山之外,船在绿水中向前航行。 潮平息,江面宽阔;风顺,白帆高挂。 在夜将尽未尽之时,海上一轮红日升起;江上萌动的春意,在旧年未尽时提前到来。 写回家乡的书信到什么地方去寄? 要到归雁经过的洛阳附近。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 重点赏析:开篇表明船到镇江后,作者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这里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名句。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居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 这里透露出自然的理趣,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 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 塘 湖 春 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大意:孤山寺北,贾公亭西,西湖的水面刚刚涨起来,朵朵白云好象和湖面连成了一片。 几只早早飞出来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枝,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忙着啄衔软泥,它们要在哪家的屋檐下做窝? 缤纷的花朵就要渐次开放,将会迷人眼目;嫩绿的春草还只能盖住马蹄。 我最喜欢湖东一带风景,特别是那柳树成荫的白沙的堤,走了一遍又一遍还是逛不够。 中心思想:全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如水面初平;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把春到西湖的景象写得生意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重点赏析:(1)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分别用争和啄生动的写出了莺争向暖树上去歌唱;新燕衔泥筑巢情景,给人们生机勃勃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花草,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形象的写出了春天的美丽和沉醉于美景的春游的人们的感受。 (4)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西江月》(南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背景: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 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 中心: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大意: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赏析艺术特色: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 一方面,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同时对下文起了烘托作用。 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忽见表现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大意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主题:这是一篇抒情作品,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二十八字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简约而深细。 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静景与动景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望岳(唐 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 , 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主题: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大意: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 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山顶,举目纵观群山的低矮渺小。 赏析: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是虚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才把泰山营造得如此神奇秀丽。 割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春望(唐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遭遇安史之乱时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念亲的感情,感人至深。 赏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 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整体把握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诗歌描绘: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 艺术特色: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显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钟嵘的《诗品》仅把陶诗列为中品。 陶诗朴质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 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使至塞上(唐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整体把握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赏析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 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 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 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 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 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补充)《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背景: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由于诗人选取日、月、江。 天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大意:诗人经巴渝,过三峡,渡荆门入楚。 渡过荆门之后,就漫游到开阔旷远的楚地了。 坐在船上极目远眺长江两岸一路壮丽多姿的景色,快速流动的崇山峻岭随着船的飞流直下而逐渐隐退,直至消失在平野的尽头,别具空间流动感。 从荆门望去,滚滚大江东逝去,好像流到荒漠之外,天空也愈发显得高远辽阔,晚上映在江面上的月亮的倒影,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明镜。 白天,抬头仰望辽阔的楚天,彩云悠悠,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观。 重点赏析: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 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长江白天和夜晚时的景色,这两句把诗人初次离家远游的新鲜、惊喜表达出来了。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故乡山水的殷勤,言简意丰。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游山西村(南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中心:《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首诗语言质朴清新,塑造了一个游客形象。 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出诗人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 赏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农家虽无好酒,但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 这句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 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 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 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吹箫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 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 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一句写主观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 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⑤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大意: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荒凉的地方,度过漫长的23年。 经过23年的贬谪,如今归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表示悼念;回到故乡,只觉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的陌生人一样。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今天听到你为我吟的诗,我很感动,让我们暂借这一杯酒来振作精神吧。 中心: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赏析: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颔联承上联写归来后的感触。 上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翻似二字显然有抑郁不平的意思。 这两句用典,涵义十分丰富。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这两句诗因有相当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精神,向友人表明态度,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以此结束全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赤壁》(唐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大意: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中心:《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写作手法:《赤壁》是杜牧的一首即物兴感的咏史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物感兴,借赤壁之战的遗物而发怀古幽情:铁戟未销,人事已非,感慨深沉,这种以小见大、抚今忆昔的手法,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处。 诗的后两句尤其巧妙,它引用史实,却不拘泥史实,而是替它安上想像翅膀,创造出飞腾的意象来。 这两句议论,大胆假设,出语惊人,并从侧面落笔,以假使之辞言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侥幸成功,来抒发自己空有才情而难逢良机的感慨。 发布时间:2024-09-29 08:12:55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wen/100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