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愈《原毁》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内容: 原 毁韩 愈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 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 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 )(善:好事。)A.其责己也重以周 周:周密,此为全面。 B.就其如舜者 就:趋向,靠近。 C.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善:擅长。 D.一善易修也 修:此为做到。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是( D )A.其责己也重以周 早夜以思B.后世无及焉 听其所止而休焉C.其于人也,乃曰 项王乃大惊曰D.而我乃不能是 而以圣人望于人(D却,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A而,且,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地,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他,代词/语气助词,无义;C却/就。)3、翻译句子①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译文: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对待别人既宽容又平易(要求少)。 对自己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懈怠;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②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 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③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译文: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求其所以为舜。 (3分)(2)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3分)(3)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 (3分)答案:(1)他们探求舜成为舜的原因。 (补充主语他们1分,求:探求1分,所以,的原因1分。)(2)他们要求别人严又全,所以别人很难把事情做好;对自己要求低又少,所以他们自己进步很小。 (句意1分,详:他们要求别人严又全或者意相同得1分,取:得到,获取或者意相近1分。)(3)今天的君子只提出人家某个问题,而不考虑人家很多优点;只追究人家以前的缺点,而不顾念人家新的变化。 (举:提出1分,一:某个缺点1分,旧:过去的缺点1分。)参考译文:古时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厚而且简要。 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所以就不敢懈怠;对待别人宽厚而简要,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从他的为人来看,是个实行仁义的人;古时的君子探求了舜成为舜的原因后,责怪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他能够这样,而我为什么竟不能这样! 于是早晚反省,改掉那些不如舜的缺点,养成那些像舜的优点。 听说古人中有位叫周公的,从他的为人来看,是位多才多艺的人;古之君子探求了周公成为周公的原因后,责怪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他能够这样,而我竟不能这样! 于是早晚反省,改掉那些不如周公的缺点,养成那些像周公的优点。 舜是一位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位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古时的君子就说:我不如舜,我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啊。 这不也是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吗? 他们对待别人呢,就说:他这个人啊,能有这样的优点,这就够得上是个好人了;他能够擅长这一点,这就够得上是有技艺的人了。 选取他的一点,不再要求他有第二点,只就他现在的表现来看,不追究他的过去。 古之君子总是小心翼翼地惟恐人家得不到做好事情应得到的好处。 种好的品德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艺是容易掌握的。 他们对别人却说:能够有这个优点,这就足够啦。 又说:能够掌握这个,这也足够啦。 这不也就是要求别人宽厚而简约表现吗? 如今的君子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对别人求全责备,对待自己却是少而宽。 他们要求别人严而全,所以别人很难把事情做好;对自己要求低又少,所以他们自己进步很小。 自己没什么善行,却说:我有这些善行,这也够了。 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些本领,这也够了。 对外欺骗别人,对己欺骗自己良心。 还没有取得多少进步就停止不前,这不是现今君子要求自己很少很低的表现吗? 可是他对于别人,却这样说:那个人虽然有这个才能,但人品不值得称道。 那个人虽然善于做这个,但这事儿本身没有什么价值。 抓住人家某个方面的问题,根本不考虑人家多方面的长处;追究人家以往的缺点,完全不管人家今日的变化。 担心受怕地惟恐人家得到好的名声。 这不是现今君子要求别人又多又细的表现吗? 这就叫不拿普通人的标准来衡量自身,却用圣人的标准去期望别人,要说他这是尊重自己,我可看不出来。 尽管如此,这样做的人是有他的根源的。 那根源就是怠惰和妒忌。 怠惰,就不能提高修养;妒忌,就害怕人家修养的提高。 我曾经试验过。 我为试着在众人面前说:某某是个贤良的人,某某是个有才能的人。 那与我应和表示赞同的,必定是这个人的伙伴好友;要不,便是跟他疏远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再不,就是畏惧他的人。 倘不是这三种情况,那么,性格强硬的人必定用言语表示愤怒,性格软弱的也必定满脸怒色。 我又曾试着在众人面前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是没有能力的人。 那些不理睬我的话的人,就必定是某某的伙伴好友;要不,便是跟他疏远没有利害冲突的人;再不,就是畏惧他的人。 倘不是这三种情况,那么,性格强硬的人必定用言语表示高兴,性格软弱的也必定满脸喜色。 正因为这样,随着事业成功,诽谤也就兴起,随着德望提高,攻讦也就来到。 唉,一个读书人生活在当今世界,竟还希望名誉能够光大,道德能够推广,实在太难了。 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在位者,听到我上面的话而时时想起它,那么该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了吧。 赏析:本文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愤懑,但在不平之鸣中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乐于为善。 此文从责己、待人两个方面,进行古今对比,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浇薄,毁谤滋多,并剖析其原因在于怠与忌。 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有变化,语言生动形象,刻画入木三分。 第一段第一段论证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 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 第二段第二段紧承上文,剖析今之君子表现。 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是责己、待人,而谈今之君子却用责人、待己。 一字之差,点明了两者不同的态度。 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 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 由此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 这一结句,简洁有力,跌宕有致,开合自如,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第三段第三段以虽然急转,引出怠与忌是毁谤之源。 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 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责人详。 为下文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了铺垫。 文中既有理论概括,又有试验说明,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一根本结论。 最后三句,既交代了此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对比手法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 此文还运用了排比手法,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发布时间:2024-10-19 08:08:34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wen/100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