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内容: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 母曰丁贵嫔,太子以齐中兴元年九月生于襄阳,天监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太子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 五年五月庚戌,始出居东宫。 七年十一月,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带。 及薨,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 虽屡奉敕劝逼,日止一溢,不尝菜果之味。 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 每入朝,士庶见者莫不下泣。 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 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 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 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 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 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 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侯惭而止。 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乐。 少时,敕赐太乐女妓一部,略非所好。 普通中,大军北讨,京师谷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改常馔为小食。 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有流离道路,密加振赐。 又出主衣绵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 若死亡无可以敛者,为备棺槥。 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辄敛容色。 吴兴郡屡以水灾失收,有上言当漕大渎以泻浙江。 中大通二年春,诏遣前交州刺史王弁假节,发吴郡、吴兴、义兴三郡民丁就役。 太子上疏曰:所闻吴兴累年失收,民颇流移。 吴郡十城,亦不全熟。 唯义兴去秋有稔,复非常役之民。 又出丁之处,远近不一,比得齐集,已妨蚕农。 去年称为丰岁,公私未能足食;如复今兹失业,虑恐为弊更深。 高祖优诏以喻焉。 太子孝谨天至,每入朝,未五鼓便守城门开。 宿被召当入,危坐达旦。 三年三月,寝疾。 恐贻高祖忧,敕参问,辄自力手书启。 及稍笃,左右欲启闻,犹不许,曰云何令至尊知我如此恶,因便呜咽。 四月乙巳薨,时年三十一。 高祖幸东宫,临哭尽哀。 诏敛以衮冕。 谥曰昭明。 五月庚寅,葬安宁陵。 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 京师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 (节选自《梁书》卷八列传第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祖便使省万机 省:查看B.唯义兴去秋有稔 稔;庄稼C.比得齐集,已妨蚕农 比:等到D.恐贻高祖忧 贻:遗留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昭明太子仁德的一组是(3分)①日止一溢,不尝菜果之味 ②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③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乐 ④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⑤菲衣减膳,改常馔为小食 ⑥敕参问,辄自力手书启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统性情纯孝。 母亲病时,他侍疾东官,饮食俱废,守丧出服后变得羸瘦不堪;自己病重,则有意隐瞒病情,惟恐父亲高祖担心。 B.萧统酷爱文学。 他身边招纳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研读探讨书卷文籍,谈古论今,著述文章,毫无倦怠。 C.萧统擅长政务。 在举行冠礼以后:梁武帝便开始让他处理朝政。 他善于辨析奏章的真伪谬误,对不实之处洞察入微,但只命相关人改正,不随便处分人。 D.萧统性爱山水。 曾经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建议演奏歌舞助兴,萧统咏左思《招隐诗》婉拒,认为不需管孩乐器,山水自有清妙之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4分)(2)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有流离道路,密加振赐。 (6分)参考答案4.(3分)B 5.(3分)C 6.(3分)A7.(10分)(1)(4分)(太子)能公正地评判案件,(对犯人)往往多加保全宽恕,天下都称赞太子仁德。 (评分要点:狱、全、宥各1分,句子通顺1分)(2)(6分)每当天降大雨或积雪不化之时,(太子)总要派身边亲近之人,巡行大街小巷,看望穷苦的人家,有流落在道路上的人,就暗地里给予救济。 (评分要点:左右、周行、密、振各1分,句子通顺1分)二:昭明太子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武帝长子也。 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做剧韵,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年十二,于内省见狱官将谳事,问左右曰:是皂衣何为者? 曰:廷尉官属。 召视其书曰:是皆可念,我得判否? 有司以统幼,绐之曰:得,其狱皆刑罪上。 统皆署杖五十。 有司抱具狱,不知所为,具言于帝,帝笑而从之。 太子自加元服,帝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 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谬误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轨惭而止。 普通中,大军北侵,都下米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及有流离道路,以米密加振赐。 若死亡无可敛,则为备棺椁。 四月乙巳暴恶,时年三十一。 谥曰昭明。 都下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人,闻丧者哀痛。 (取材于《南史列传四十三萧统传》)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所点易点:评点B.帝便使省万机省:察看C.多所全宥宥:宽恕D.四方氓庶及疆徼之人庶:百姓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是皂衣何为者 B.有司以统幼则为备棺椁以米密加振赐C.不知所为 D.具言于帝每所奏 填塞于前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或做剧韵,皆属思便成有时用险韵,都能稍加思考便可作成。 B.是皆可念,我得判否都是可怜惜的人,我能判决吗? C.太子因命菲衣减膳太子便命令(给他)减衣缩食。 D.都下男女,奔走宫门京城中的男男女女都跑到宫门外(致哀)。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昭明太子萧统是武帝的长子,读书一目数行,过目不忘,才思敏捷,每当出游宴会或饯别亲友时,赋诗可达十数韵。 B.太子十二岁时,在宫内看到司法官员准备判案,就征得同意,接过案子,把司法官员认为要判徒刑以上重罪的都批为杖五十。 C.太子自行冠礼之后开始理政,能明辨是非真伪,并宽以待人;审理案件,所有人都得到赦免或从宽处理,天下都称颂太子仁德。 D.太子关注民生,每逢雨雪不停的天气,就派心腹左右巡视街巷,看到贫困的家庭和在道路上流浪的人,就私下赈济。 参考答案1:A2:C3:B4:C解析: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点:删改。 2:A项两个为前者是动词,干、做,后者是介词。 B项两个以意义分别是:因、用。 C项两个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 D项两个于含义分别是:给(向、对),在。 3: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这些都可怜惜,我能判决吗? 4:所有人都不合文意。 【参考译文】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小名维摩,是武帝的长子。 太子身姿容貌美丽,举止得体,读书能一目数行,过目都记得,每当出游宴会或饯别亲友时,赋诗可达数十韵,有时用险韵,都能略思便成,而不用改换字句。 十二岁时,在宫内看到司法官员准备判案。 问左右说:这穿黑衣服的是干什么的? 回答说:是司法部门的官员。 萧统把他们的案卷要来看,说:这些都可怜惜,我能判决吗? 当时官员看他年幼,哄骗他说:可以,这些案子都是要判徒刑以上的重罪。 萧统都批为杖五十。 当事官员拿着这些判下的案卷,不知该怎么办,报告给武帝,武帝笑着让照此办理。 太子自行冠礼之后,武帝便让他观察处理国家事务,于是面前挤满了奏事的内外百官。 太子通晓政务,每当有说错的或是花言巧语说假话的,都能马上分辨剖析,指出其正误。 令其慢慢改过,未曾向武帝举报过一人。 审理案件,许多人都得到豁免或从宽,天下都称颂太子仁德。 当时习俗喜欢奢侈,太子想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大家,使用之物都很简朴、身穿旧衣,吃饭也不要两样肉食。 一次在后池中划船,番禺侯萧轨强调说里面应该有歌女演奏。 太子不正面回答,而是吟咏了左思《招隐》是: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萧轨惭愧而不再提此事。 普通年间,大军北侵魏国,京城米价因此上涨。 太子便命令给他减衣缩食。 每到雨雪不住的天气,就派心腹左右巡视街巷,看到贫困人家和流浪在道路上的,便私下用米赈济。 如果有人死了无棺收敛,就施舍棺木。 四月初六病重,死时年三十一,谥号昭明。 朝野上下都为太子的死感到震惊,京城中男女老幼都跑到宫门外致哀,哭声满路,四方庶民及边疆各族民众,听到丧讯都很悲痛。 发布时间:2024-12-30 08:05:43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wen/10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