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李贽《赞刘谐》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内容: 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 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 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 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 ⑤纸墨:指儒家著作。 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⑦纸烛:灯笼。 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学常识】李贽(15271602),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号卓吾,又号宏甫、温陵居士等,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二十六岁中举,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授河南辉县教谕,历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 1577年(万历五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三年后弃官,寓居湖北黄安耿定理家。 不久移居麻城龙湖芝佛院,著书讲学。 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受马经纶请,赴北通州。 次年,被加上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下狱,自刎而死。 他是明代中叶的重要思想家、文学家,他以异端自命,认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他的散文见解精辟,犀利泼辣。 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等。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 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 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 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又,上文 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哂 ②斯 ③易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 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 ③家徒四壁 ;④徒步当车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答案: 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译文: 有一位办事迂腐的人,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从对话中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 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 这时他遇见刘谐。 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 那位道学先生顿时 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 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 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 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 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 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 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赏析:这篇文章选自《焚书》卷三。 刘谐,字宏源,麻城(今属湖北)人,1571年(隆庆五年)进士。 文章通过刘谐对道学家诙谐调笑的两句话,尖锐地讽刺和批判了道学家们煞有介事地自我标榜为孔子的真正门徒,以及他们所宣扬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论调,从而赞扬了刘谐的话是至理名言,也体现了李贽的反传统精神。 文章短小精悍,批判尖锐有力,语言风趣幽默,对道学家加以漫画化,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 发布时间:2025-02-08 08:13:51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wen/10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