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吴子·治兵》“武侯问曰:“进兵之道何先?””阅读答案及翻译 内容: 武侯问曰:进兵之道何先? 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信。 曰:何谓也? 对曰: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 明知阴阳险易,则地轻马;刍秣以时,则马轻车;膏锏有余,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 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 此,胜之主也。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 起对曰:以治为胜。 又问曰:不在众寡? 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 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 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样,智者为谋主。 乡里相比,什伍相保。 一鼓整兵,二鼓习陈,三鼓趋食,四鼓严办,五鼓就行。 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 起对曰:无当天灶,无当龙头。 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 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招摇在上,从事于下。 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 武侯问曰:凡畜卒车骑,岂有方乎? 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 冬则温厩,夏则凉庑。 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 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 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 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 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节选自《吴子治兵》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刍秣以时,则马轻车秣:喂养B.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轻:轻视C.乡里相比,什伍相保比:编排D.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当:在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兵何以为胜? B. 居则有礼,动则有威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 适其水草 D. 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B.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C.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D.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起与武侯谈论征战之道,吴起认为进军之道要懂得进有重赏,退有重罚,且赏罚必信,这是军队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B.吴起认为军队上下应同甘共苦,团结一心才能够形成合力;武侯深表赞同,并认为只有上下一心的军队,才能称作父子兵。 C.训练部队作战的法则是根据士兵自身的不同条件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赋予他们不同的职责,且要号令严整,令行禁止。 D.本文通过武侯与吴起的问答,阐释了军队进军之道、取胜之道、教战之道、进止之道及蓄马之道,体现了吴起卓越的军事才干。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 (5分)(2)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 (5分)参考答案等待时机。 (2)当天色已晚路程遥远时,就须使乘马与步行交替进行。 宁可人疲劳些,不要使马太劳累。 要经常保持马有余力,以防敌军袭击。 参考译文 发布时间:2025-06-17 08:00:07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wen/10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