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非子·二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内容: 二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 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 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 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刑名者,言与事也。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 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 左右对曰:典冠。 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 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 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 越官则死,不当则罪。 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 故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 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 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 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则群臣为子之①、田常②不难矣。 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 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有删减)【注】①子之:春秋战国时燕国的相国,他怂恿燕王效法尧舜将王位让给他,后来燕国差不多名存实亡了。 ②田常:春秋时期齐国大臣。 齐简公四年田常杀死简公,拥立齐平公,任相国。 从此,齐国的政权完全由田氏控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 徒:白白地B.听其臣而行其赏罚 听:准许C.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效:显露D.饰行以要君欲 要:约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某所 / 某所,而母立于兹C.故劫杀拥蔽之主 / 凌万顷之茫然D.非不说于大功也(对) /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B.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C.入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D.入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韩非提出了君主治国要自用其刑德的主张,用刑罚与奖赏来控制臣下。 B.第二段中要求臣子只做自己职权范围之内的事,言与行要相符,否则要加以惩罚。 C.第三段用子之、田常的例子告诫君主,如果人主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那么就会难辨忠贤,难免有奸臣出现。 不要轻易把大权让给臣子,以免国破家亡。 D.竖刁、易牙、子之能表面上投齐桓公所好,暗地里欺君篡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君主齐桓公的爱好和欲望。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 (3分)(2)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 (4分)(3)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3分)5. C分析A(只是、仅)B(听任)D迎合)6. D7. D8. D 子之投的是燕王。 9/译文:他(君主)处罚典衣官,是认为他疏忽了自己的事情。 (采分点:其、罪、失)(2)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 (4分)译文:所以子之假托贤名来篡夺君位,竖刁、易牙借着君主的欲望来侵害他们的君主。 (故、夺、因、侵各1分)(3)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3分)译文:群臣露出本色,君主就不会受蒙蔽了。 (见、素、蔽) 发布时间:2025-11-03 08:08:14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wen/10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