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初,范纯仁以国用不足”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内容: 初,范纯仁以国用不足,请再立常平钱谷敛散出息之法,朝廷用其言;司马光方以疾在告,不与也。 已而台谏共言其非,皆不报。 光寻具劄子言:先朝散青苗,本为利民,并取情愿;后提举官速要见功,务求多散。 今禁抑配,则无害也。 苏轼奏曰:熙宁之法,未尝不禁抑配,而其为害也至此。 民家量入为出,虽贫亦足;若令分外得钱,则费用自广。 今许人情愿,是为设法罔民,使快一时非理之用,而不虑后日催纳之患,非良法也。 会王岩叟、朱光庭、王觌等交章乞罢青苗,光始大悟,力疾入朝,于帘前奏曰:是何奸邪,劝陛下复行此事! 太皇太后从之。 皇太后谕辅臣曰: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当。 光曰:朝廷既令臣僚各举所知,必且试用。 待其不职,然后罢黜,亦可并坐举者。 吕公著曰:举官虽委人,亦须执政审察人材。 光曰:自来执政,止于举到人中取其所善者用之。 韩维曰:光所言非是,直信举者之言,不先审察,待其不职而罚之,甚失义理。 公著曰:近除用多失,亦由限以资格。 光曰:资格亦不可少。 维曰:资格但可施于叙迁,若升擢人材,岂可拘资格邪! 九月,丙辰朔,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卒,年六十六。 太皇太后哭之恸,帝亦感涕不已。 光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 及为门下侍郎,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 辽人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切毋生事、开边隙。 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 为之益力。 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既殁,其家得遗奏八纸,皆手札,论当世要务。 百姓闻其卒,罢市而往吊,鬻衣而致奠,巷哭而过,车盖以万千数。 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 归葬陕州,四方来会者数万人。 (选自《续〈资治通鉴〉》)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今禁抑配抑配:强行摊派B.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当除授:授予官职C.缘道人相聚号呼曰缘道:沿路D.宾客见其体羸宾客:尊贵客人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范纯仁以国用不足一位五十步笑百步B.是为设法罔民合从缔交,相与为一C.则无害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于帘前奏曰青,取之于蓝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司马光忠于朝廷。 他带病坚持工作,把生死置之度外,临死前,昏睡中仍关心国家大事。 B.司马光知人善任。 针对当时官员不够称职的情况,他主张让朝官各举所知,加以试用。 C.司马光从谏如流。 他原本支持恢复轻描法,但听见苏轼等人的意见后,主动放弃己见。 D.司马光深得人心。 他被贬,百姓还当他是真宰相;他去世,百姓自发地去哀悼和纪念。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司马光方以疾在告,不与也。 (3分)(2)待其不职,然后罢黜,亦可并坐举者。 (3分)(3)资格但可施于叙迁,若升擢人材,岂可拘资格邪! (4分)参考答案4.D【解析】宾客:门客,幕僚。 5.C【解析】均为副词,就。 A:介词,因为/介词,凭借;B:动词,是/动词,成为;D:介词,在/介词,从。 6.B【解析】知人善任原文无据。 他主张对被举荐的官员先试用,如果不称职就罢免,并追究举荐者的责任,则是对当时任用官员不称职的解释和补救。 7.【答案】(1)司马光当时正因为生病请假,没有参与(这件事)。 (方与各1分,句意通顺1分。)(2)等到他们不称职了,然后再罢免,也可以连同举荐人一起治罪。 (职坐各1分,句意通顺1分。)(3)资格只能用于正常的升迁,如果是破格提拔人材,怎么能够受资格的局限呢? (但擢及拘资格被动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参考译文:先是,范纯仁因为国家经费不够,请求朝廷重新施行用常平仓的钱谷贷款给百姓收取利息的方法(即青苗法),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司马光正因为生病请假在家休养,没有参与(这件事)。 不久以后,御史台和谏官一起说这是错误的做法,都不批准。 司马光不久就上奏说:前朝散发青苗钱,本意是有利于百姓,并且要求百姓主动贷款;后来提举官们急功近利,千方百计地要大量散发,(才成为弊端)。 如果禁止强行摊派,就没有害处。 苏轼接着上奏说:熙宁变法时,未尝不是禁止强行摊派,可是它造成的祸患严重到这个地步。 百姓们只要量入为出,即使贫民也能自给自足;如果让他们能额外地获得钱财,那么花费自然也就多了。 如果准许他们主动贷款,这就是颁布法律来欺骗百姓,使他们快活于暂时的不合理的花销,却不考虑以后官员催缴本息的祸患,这不是什么好法律。 适逢王岩叟、硃光庭、王觌等人先后上奏章请求废除青苗法,司马光才彻底醒悟,带病上朝,在太皇太后帘前上奏说:这是哪个奸邪小人,劝皇上再实行青苗法呢? 太皇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没有重新施行青苗法)。 太皇太后晓谕辅佐大臣们说:御史台和谏官们说最近任命官员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 司马光说:朝廷既然下令让官员们每人都举荐自己了解的人才,那么就一定要试用一段时间。 等到他们不称职了,然后再罢免,也可以连同举荐人一起治罪。 吕公著说:举荐者虽然推荐了人材,也还需要当政者对人材进行审察。 司马光说:从来当政者都是从推荐来的人材中选取那些优秀的加以任用。 韩维说:司马光所说的话不对,只相信举荐人的话,不先对被举荐者加以审察,等到他不称职了再施以惩罚,很不合理。 吕公著说:近来任用官员有很多失误,也由于受资格的限制。 司马光说:资格也不能少。 吕公著说:资格只能用于正常的升迁,如果是破格提拔人材,怎么能够受资格的局限呢? 九月初一,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太后哀悼他,非常悲痛,皇上也很伤感,哭个不停。 司马光闲居洛阳十五年,天下百姓都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老百姓们都称他为司马相公,甚至连妇女和小孩子也都知道他就是司马君实。 等到他担任门下侍郎(宰相)后,苏轼从登州被召回朝廷,沿路上老百姓聚集在一起,大声呼喊说:替我们带句话给司马相公,请他不要离开朝廷,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给我们一条活路。 大辽的统治者命令他们的边疆官员们:中原(宋朝)任命司马光当宰相了,再也不要惹是生非,挑起边疆的争端。 司马光看到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就想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国家,亲自处理各种事务,不分白天黑夜。 他的幕僚们见他身体瘦弱,就拿诸葛亮吃得少、事务多(而英年早逝)来告诫他,司马光说:什么时候死,那是命中注定的啊! 处理政务更加勤勉努力。 病重了,自己还不知道,喃喃自语,好像在说梦话,说的都是国家大事。 司马光去世以后,家人找到他留下的八篇奏章,都是亲手书写的,说的都是当时最重要的大事。 百姓们听说他去世了,都放下生意不做,前往吊唁,甚至卖了衣服得点钱去祭奠他,从大街小巷里痛哭前去悼念,马车更是成千上万。 京城的市民有人画了他的遗像,刻印了拿去卖,几乎每家都买了一本,吃饭之前一定要祈祷他。 归葬陕州时,四面八方前来祭奠的,共有几万人之众。 发布时间:2025-11-04 08:09:20 来源:好再来网 链接:https://www.mknn.cn/guwen/102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