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世祖曰: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
高宗践祚,司徒等皆受重赏,允既不蒙褒异,又终身不言。其忠而不伐,皆此类也。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 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礼 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积日居中。
有上事陈得失者,高宗省而谓群臣曰: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汝等在侧,曾不闻一正言,不自愧乎?遂拜允中书令。有司曰: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布衣,妻子不立。高宗怒曰:盍先言?今见用,方言其贫。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高宗崩,显祖居谅暗①,乙浑专擅朝命,谋危社稷。太后诛之,引允禁中,参决大政。允曰:臣闻经纶大业,必以教养为先。请制郡国庠序。立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显祖从之。郡国立学,自此始也。允秋月巡境,问民疾苦。至邵县,见邵公庙废毁不立,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劝民学业,风化颇行。后允以老疾,频表乞骸骨,诏不许。卒,年九十八,谥文。
(选自《魏书高允传》,有删改)
【注】谅暗,指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B.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C.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D.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分值】3分
【答案】C
【解析】正确标点为: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译文:而高允的进谏之言,高宗从容静听,有时有冲撞冒犯之处,皇帝不忍再听下去时,就让身边的人将他扶出去。遇有不便当朝劝谏的话,高允就请求私下进见,高宗知道高允的心意,就在屏风旁迎接并等待他。
【解题思路】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几个动词是关键,准确把握主语。
【考查方向】文言断句。
【易错点】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两分句之间容易断开,所以要准确理解文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本文中的有司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一样,均指专职官吏。
B.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叫幸;受皇帝宠爱,也叫幸。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都含有这两个意思。
C.庠序,指古代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后泛指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就是指学校。
D.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本文的乞骸骨和《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的乞骸骨意思一样。
【分值】3分
【答案】B
【解析】B中幸,在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只有第一个意思。
【解题思路】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本题中涉及到的科举文化平时要掌握,它的等级考试及相关名称。比如,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两个意思不一样,应该是指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叫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为人正直,敢于直谏。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判灭族,高允进谏,认为崔浩对朝廷虽有触犯,但判罪过重,宜轻判。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
B.高允尽职忠君,受帝礼敬。高允忠诚而不自我夸耀,很多情形都如此,并且得到皇帝高级别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C.高允一心为公,清贫廉洁。高允身为高官,可家里贫穷得如同百姓一样,妻儿都无以为生,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被子和破旧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
D.高允重视教育,劝民学业。高允认为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建议在郡府设立学校;他巡视邵县时鼓励百姓学习问业,使风俗教化盛行起来。
【分值】3分
【答案】A
【解析】A项错在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世祖只是听从了高允的部分建议,赦免了胁从者的连坐之罪,从原文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 浩竟族灭,余皆身死可以看出。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5分)
(2)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5分)
【答案】(1)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2)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呢。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
【解析】(1)偏义复词是非1分,面1分,侃侃1分,偏义复词避就1分,大意1分。
(2)阙1分,礼1分,何望1分,闻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拘捕,世祖下诏令高允撰写诏书,自崔浩以下共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灭五族。高允怀有疑问而没有拟写诏书,世祖频频下令急切地催促办理。高允请求再次拜见皇上,然后再撰写诏书。世祖叫他前去,高允说:崔浩所犯的罪,如果还有除著述《国史》之外的别的什么罪行,那不是臣胆敢知道的。(崔浩)凭秉笔直书对朝廷有所触犯,罪还不至于处死。世祖说:如果没有这人对我不满,就该有数千人死了。崔浩最终被判处灭族,其余人仅身遭杀戮。
高宗即位以后,司徒等人都受到皇帝重赏,高允既没有受到特殊的褒扬嘉奖,又始终不发一言。他忠诚而不自我夸耀,都像此类情形。而高允的进谏之言,高宗从容静听,有时有冲撞冒犯之处,皇帝不忍再听下去时,就让身边的人将他扶出去。遇有不便当朝劝谏的话,高允就请求私下进见,高宗知道高允的心意,就在屏风旁迎接并等待他。高允得到很高的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有人上书陈述治政得失,高宗察看奏章后对群臣说: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我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天下人不知他在规劝,这难道不是忠心吗!你们在朕左右,不曾听到一句正直的话,你们就不愧疚吗?于是高宗任命高允为中书令。有官吏说:高允虽然蒙受圣上恩宠,但家里贫穷得像百姓,妻儿都无以为生。高宗怒道:怎么不早说,现在被朕重用,才说出他家境贫困。当天,高宗来到高允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做的被子和粗麻做的袍子,厨房中只有咸菜而已。
高宗敬重高允,通常不呼他的名字,习惯称之为令公。于是令公之号传遍四方。高宗去世,显祖居住在守丧的地方,乙浑专权独揽朝政,图谋危及国家。太后杀了他,召请高允到朝廷参与谋断大事。高允说:我听说筹划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请在郡府兴建学校。录用博士应是博通涉猎儒家经典、世代忠贞清白、能为人师表的人,学生挑选郡府中家世清白、品行美好谨慎、能遵循礼教的人。显祖听从了他的意见。郡府成立学校,就是从此开始的。高允秋季巡视疆界,询问百姓疾苦。到了邵县,发现邵公庙塌毁而未重新修建,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呢。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之后,鼓励百姓学习问业,风俗教化很是盛行。后来高允因年老多病,屡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许可。高允去世,年98岁,谥号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