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日喻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2025-09-09 纠错

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作《日喻》。《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日之与钟、樾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樾,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①眇:盲人。②樾: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③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④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扪烛而得其形 扪:触摸

B.皆求道之过也 过:弊病

C.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卒:通猝,仓猝

D.昔者以声律取士 取:择取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错误的求道方法的一组是(3分)

①扣盘而得其声 ②未尝见而求之人 ③莫之见而意之

④学以致其道 ⑤莫之求而自至 ⑥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盲人识日比喻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难免犯错误。

B.作者指出了昔今之士对待道的错误态度和不足,肯定吴彦律的有志于学,劝勉吴彦律下功夫读书。

C.作者认为,有的人求道就他自己的见解来阐明它,有的人求道虽没有理解它但借助主观猜度它,这都是求道中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D.作者运用盲人识日北人学没等寓言故事,让读者从对具体形象的体悟中明白所要讲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3分)

(2)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3分)

(3)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3分)

答案:

9.C(卒:终于、最终)

10.A(排除④⑤即可)

11.C(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与原文意思相悖)

12.(1)(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眼睛好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者之各1分,整体通顺1分)

(2)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与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达异各1分,整体通顺1分)

(3)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习潜水的一类的人。(务学没各1分,整体通顺1分)

附加注释

①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

②眇:瞎子。

③樾:笛类乐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说。

④苏子:苏轼自称。

⑤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⑥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⑦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东滨县一代。

译文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

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铜钟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轼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那么什么叫做自然来到呢?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不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使它自己到来!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都生活在水边,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才能做到。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样。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学习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做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因此,写《日喻》来勉励他。

创作背景

《日喻》是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作。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日喻》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善于用形象比喻来逐层推进,引出观点,因之成文。

赏析

苏轼之文长于说理,往往昭晰无疑(《艺概文概》),长篇论说文是这样,短小精悍的杂说也莫不如此。而且杂说较之正式的议论文更灵活,笔调更从容,能道意所欲言(《答王庠书》),充满了诗一样的情趣和哲理,愈加耐人寻味咀嚼。本文就是其杂说中的代表作。

文章一开头就叙述故事,这种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都不明确(即使虚拟的也没有),其结构是抽象的,是作为论据的寓言。因其描写生动,故而显得具体实在,说服力极强。可以得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如果撇开感性经验而单靠间接经验,就像瞎子那样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那么势必会转而相之,混淆这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臆测,杜撰,闹出闻钟以为日扪烛以为日的笑话,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作者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求达也无以异于眇。如果单凭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然而单有感性经验还不够,还得亲自实践,多次探索,方能掌握道;作者认为道可致而不可求。而致与求的区别,作者引古人语对致作了解释: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这里的致就是一种循序渐进,平时积学,自然得道的意思,学至则道自致。譬如军队能够掌握主动权,可进则进,可退则退,待时机成熟就行出击,才能获胜,若牵求胜利,就成了致于人了,就会失败。求道也是如此,如果经过平时不断的实践,而不是急于求成,那么道是可致的。

作者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又讲了另一个寓言故事。作者发现南方多没人,而北方则少有,原因就在于南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因为日与水居,故能渐识水性,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水之道者。懂得水性(水之道)方才能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可见求道单凭勇气是不行的,还得经过长期的实践。如果想一蹴而就,不学而务求道,走捷径,投机取巧,那就只能像北方学没者那样,没有不被溺死的。

作者运用寓言阐述道理时,夹叙夹议,深入浅出,寓言讲完,道理也就清楚了。而且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寓言说明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丝丝入扣,环环相接,可称之为螺旋式的比喻方式即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趋深入和加强,这是苏轼的创新。

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并交代为文的目的。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相反,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经术本来就是载道的,所以士知求道而不务学,他们不知道道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单靠读几本经书,应该杂学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经验,又要经过长期的摸索思考,以渐进于道。这里,作者是针对王安石以经术取士而发的。《御选唐宋文醇》卷三十八云:宋自王安石始以经术取士,一时求仕者皆改其妃青媲白,而谈道德仁义;及致之于用,则茫然失据,亦与妃青媲白无二焉,此苏轼《日喻》所以作也。

总之,作者运轻灵之笔娓娓道来,仿佛与人对面而谈,亲切动人,语浅道明,毫无论说文的板滞之弊。且本文还继承了战国议论文的优点,以寓言作为论据,使行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

点评内容

我要报错

点赞推荐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