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2025-10-04 纠错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师,军队。伐,兴兵攻打。伐用于诸侯国之间,双方开战必须鸣钟鼓,以表示公开宣战,否则叫袭。我,指鲁国,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史官,故文中称鲁国为我。

(3)公:指鲁庄公,姓姬名同。《左传》称鲁国国君只用一个公字。

(4)曹刿(gu):鲁国一个没有权势的贵族。《左传疏》说就是《史记刺客列传》里的曹沫。请见:请求谒见。

(5)乡人:同乡的人,指曹刿所在地的野的贵族。乡,行政区域。春秋时国都及其近郊设乡,不同于现在的乡村。

(6)肉食者:指作官的,即当权者。春秋时公膳中位居大夫以上者才得食肉。谋:谋画,考虑。之:代词,指准备应战的事。

(7)又何间(jin)焉:(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焉,语气助词,表疑问。

(8)鄙(bǐ):鄙陋。指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9)乃入见:于是就入朝谒见(庄公)。乃,副词,于是,于是就。

(10)何以战:凭什么条件作战?何以战等于以何战。何,疑问代词,什么。这里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以,介词,用,凭。

(11)衣食所安: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所,特别的指示代词,与安组成所字词组,表示所的东西。安,养。

(12)弗:不。专:独自占有。

(13)必以分人:是必以(之)分人的省略,一定把(它)分给别人。这里所说的人,是庄公左右的近臣,不是指广大平民。

(14)对曰:回答说。指在下位者回答在上位者。

(15)小惠未遍:小恩小惠还没有遍及于人民。

(16)民弗从也:人民不会跟从(你去死战)。从,跟从。

(17)牺牲玉帛(b):古代祭祀用的物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玉,宝玉。帛,丝织品。

(18)弗敢加也:(祷告时)不敢虚夸。即不敢以少报多,以小报大,以恶为美。加,夸大,虚报。

(19)必以信:一定用诚实的态度(对待鬼神)。信,诚信,指语言真实。

(20)小信未孚(f):小的诚实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孚,为人所信服。

(21)福:动词,赐福,保佑。

(22)小大之狱: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诉讼案件。

(23)察:明察,判断清楚。

(24)必以情:一定按照情理(去判断)。

(25)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办事的一类事情。这句判断句主语此省略,忠之属也是判断句谓语。忠,尽心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26)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助动词,可以。以,介词,其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代忠。

(27)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则,连词,就。请,请你允许我。

(28)公与之乘(chng):鲁庄公跟曹刿共乘一辆战车。与,介词,同,跟。乘,动词,乘兵车。

(29)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30)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以击鼓为进军的号令。鼓,动词,擂鼓进攻。之,助词。

(31)未可:还不可以。

(32)三鼓:擂了三次鼓,就是三次发动进攻。三,表动量的数词。古文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直接放在动词前,中间不加量词。

(33)败绩:大败,溃不成军。

(34)驰之:驱车追赶齐军。驰,使劲赶马,特指驱车进击。先秦时,驰是人的行为;到了后代,才指马的动作。之,代词,指齐军。

(35)下视其辙:下车看齐军战车的轮迹。辙,车轮滚过地面轧出的痕迹。

(36)登轼(sh)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轼,古代车前供乘车者手扶的横木。

(37)遂:副词,就。逐:追赶。

(38)既克:已经战胜(齐军)了。既,表示某件事情已经完成。克,战胜。

(39)问其故:问曹刿这样指挥的原因。故,缘故,原因。

(40)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下文要发议论。下面夫大国,难测也的夫,同此。

(41)勇气也:(靠的是)勇气。

(42)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起士气。作,振作,激起。

(43)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了。再,第二次,其后省略动词鼓,下文三而竭同此。而,相当于则。

(44)竭:尽。

(45)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

(46)故:所以。

(47)难测:难以摸到真实情况。测,推测,估计。

(48)伏:埋伏。

(49):旗靡(mǐ):旗帜倒了下去。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就要应战。(这时)曹刿请求进见庄公。他的同乡说:(这是)做高官,得厚禄的人谋划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居高官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于是进(朝廷)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道:靠什么去打仗?鲁庄公说:衣服食品(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所以)老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等,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给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做到一一查清断明,但一定尽力根据实际情况,慎重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交战。鲁庄公想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齐军三次击鼓,曹刿说:(现在)行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想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了车,察看齐军的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来瞭望齐军,说:(现在)行了。于是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他们(士气)枯竭,我们(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他的情况)。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分析]

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但却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中国战争史中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同志这段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是我们研究本篇作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它把古人某些片断的感性认识和军事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系统的军事理论,为我们树立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光辉范例。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什,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本文的写作特点: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划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点评内容

我要报错

点赞推荐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